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今年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億萬中國人再次以國之名祭奠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深切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與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6年前的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公祭儀式上的講話深沉而堅定。
3年前的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親切會見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這是公祭儀式結束後,習近平親切會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我們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習近平話語鏗鏘。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一切爲國家、爲民族、爲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
△2020年8月,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35週年回顧展。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在六週時間裡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
面對侵略者滴血的屠刀,中國人民沒有屈服,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凝聚起血戰到底的頑強鬥志。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贏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80多年過去,中華門城牆上的彈孔依然清晰可見,“萬人坑”的累累白骨還在。
198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萬人坑”遺址上開館;2014年2月,我國將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血寫的歷史正固化於全民族記憶中。
習近平將和平比作陽光、雨露,“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世界上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等各種反法西斯力量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的寶貴援助和支持。
△2020年12月,《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走進南京30所學校。
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習近平指出,在南京大屠殺那些腥風血雨的日子裡,我們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衆多國際友人也冒着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衆,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
2017年12月,在公祭儀式結束、會見國際友人親屬代表時,習近平表達了對他們先輩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所作貢獻的感謝,也表達了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
今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提及在南京大屠殺中千方百計保護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
翻開人類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人類走向現代文明的路上,沒有哪一個民族是孤立的。
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歷史與現實於此交匯,中國和世界共此悲慟。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是渲染仇恨,不是放大對立,而是用行動來喚起全世界對歷史的尊重,對正義的嚮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擦清歷史的鏡子,抹去灰塵,以史爲鑑,走好未來的路。
△2020年12月11日,河北秦皇島海港區市民哀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6年來,我們以國家之名祭奠死難者,以尊崇之心珍視和平,以民族之力矢志復興。
這既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國家對死難同胞的隆重祭奠,是一個走向復興的民族面對昔日傷痛的深刻思考,也是向世人宣示,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反對篡改歷史的立場堅定不移,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實現民族復興的決心堅定不移,中國人民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意志堅定不移。
今天,中國已經強起來,但“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永不會忘。
今天,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中國人民維護和平的決心堅定不移。
穿越黑暗,深知和平可貴的中華民族,正向着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奮進!
紀念,是爲了更好前行。
牢記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牢記中國人民爲維護民族獨立和自由、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建立的偉大功勳,牢記中國人民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偉大貢獻。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偉大的中國人民在銘記歷史中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