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萬億地級市,每8人就有一老闆!

“民營經濟是政府的奶媽 要靠她來養我們。”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佛山究竟有多能打?

比黃飛鴻、葉問能打多了。

據南方週末研究員危昱萍研究數據顯示,2021年,作爲一個地級市的佛山,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位列全國17位,超過濟南、合肥、福州三大省會!工業增加值5768億,爲中國第六大工業城市,列廣州、北京之上。

全國萬億GDP城市中,它是工業增加值佔GDP最高的,堪稱靠工業實體壯大經濟的第一城。

作爲中國最兇猛的製造業基地之一,佛山2021年生產了9.7億平方米牆地磚、4.8億件服裝、4800萬件傢俱、1300萬臺熱水器、3500萬個電飯鍋、6000萬臺微波爐、32億隻電子元器件、2.3萬套工業機器人……

陶瓷、醬油、電風扇、微波爐、消毒櫃、鋁型材產量,統統世界第一。

北滘的家電、南莊的陶瓷、樂從的傢俱、西樵的紡織……佛山既有不計其數的小作坊,也有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星羅棋佈在40多個街鎮裡,織成了一張密不可分的工業之網。

美的、碧桂園、海天味業、小熊電器、蒙娜麗莎、馬可波羅、東鵬控股、格蘭仕……由於“有家就有佛山造”,連四處瘋搶熱水器、電熱毯、電暖器的歐洲人也發現,佛山的貨又全又好。

在資本市場,“佛山軍團”坐擁74家境內外上市公司(截止到2022年10月),總市值近1.2萬億,且大多爲製造業企業,不但傳統制造享譽世界,在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也嶄露頭角。

這個城市既不是省會、又不是特區,既不靠海、又不沿邊,它究竟是怎麼幹出來的?

【在開放前開放】

1978年8月8日,港商投資的“大進製衣廠”,在佛山悄悄開了張,成了中國最早的“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之一。

但此時,離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還有4個多月。

“這是不是搞資本主義?”巨大的疑問縈繞在人們心頭。

但佛山人決定——不等了。結果,大進投產當年,大賺20萬美元,工人的工資比鎮長還高。

即便“大進”成爲佛山開放的風向標事件,但人們對賺錢、致富還是心存疑慮。

很快,“賀富事件”改變了一切。

1980年1月10日,佛山南海縣委書記樑廣大,領着縣領導,擡着燒豬、蒸酒,帶着鞭炮、煙花、舞獅,到南沙大隊跟村民開席喝大酒。

因爲1979年,南沙大隊成了南海縣首富村,樑廣大是來專門來“賀富”的。

轟轟烈烈的“賀富”連搞3年,羣衆“怕富”的顧慮也被徹底打消。於是,農民自辦的小作坊、合資興辦的大企業,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農民洗腳上田,工廠拔地而起,公司遍地開花。佛山迎來了真正的大時代。但佛山人的進取,並沒有就此止步。

“大進”開張3年後,佛山人迅速還清了港商投資。

他們搶先搞“三來一補”,並不是想替人打工,而是先“借船出海”,等到消化吸收了外來的資金、技術、市場能力後,馬上就走上了自主經營的道路。

即便在廣東,也很少有人像佛山人這樣,骨子裡浸透着強烈的自主意識。

而憑藉“賀富”出名的樑廣大,1983年升任珠海“父母官”。在此之前,他給佛山留下了一句重要的話:

多一點引導、幫助,少一點限制、干預,解除對農民的束縛,把經營自主權真正交給羣衆。

【並非一帆風順】

2002年,當黃龍雲到佛山就任市委書記時,看到了一幅令人擔憂的場景。

由於大量貸款修高速,佛山的收費站多達43個,有的收費站相隔還不到2公里。

之所以到處修路、收費、擁堵,是由於順德、南海、三水、高明4個縣級市經濟都不錯,佛山放權也比較多,大家關起門來過日子,導致交界處收費站林立,孤島現象嚴重。

這讓地級市的佛山,越發凸顯出整體劣勢。

因爲40多公里外,就坐落着超級大城——廣州。

佛山的企業,招人去廣州、招商去廣州;賺錢後,消費去廣州、存錢去廣州,融資更要跑遍北上廣深港。有的企業做大了,甚至總部都想搬廣州。

除了城市競爭力不足,伴隨經濟的持續發展,佛山更多的問題和壓力也開始顯現。

比如,製造業缺人。

從2000年起,佛山製造業享受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紅利後,開始缺人了。工廠裡,40歲以上的中年人,成了流水線上的主力軍。

這導致佛山傳統制造業中出現用工荒、工人“老齡化”,70後、80後工人成了主打,90後難覓蹤影。

有人認爲,是製造業薪酬低導致年輕人用腳投票。但企業一直在主動或被動提高薪酬,缺人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2020年,佛山張槎的紡織企業能給工人開出7000-10000元的月工資,但年輕員工的流失率依然高達70%。

一方面年輕人不堪忍受嘈雜的工作環境,一方面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便不肯進廠擰螺絲。

這讓以傳統制造業爲主體的佛山企業,越發感到危機重重,卻不知如何破解。

勞動力之外,更大的隱憂,是佛山製造業面臨落後於時代的危險。

佛山大部分傳統制造企業,都從草根鄉鎮企業改制而來。它們經過多年發展,要麼初具規模,要麼小富而安,要麼想要做大做強,卻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缺品牌,更缺進一步轉型升級的眼光和魄力。

尤其進入2010年代後,經濟開始向技術與創新轉型時,佛山在高科技人才上,面臨着巨大挑戰。

2017年,《經濟觀察報》發佈“中國最缺大學的城市”排行榜,佛山以每萬人67個在校大學生的絕對“優勢”,“榮登”榜首。

從轄區內地方單元的各自爲陣到佛山發展的整體挑戰,從缺普通工人到缺高端人才,從缺大企業到缺又大又強的企業……這一堆堆的挑戰,佛山是怎麼解決,繼而關關難過關關過,打出今天的成績的?

【轉型升級是王道】

面對內部各自爲陣,城市整體優勢被削弱,2002年,黃龍雲上任伊始,就打出三記“重拳”:調整區劃、打通道路、簡政放權。

調整區劃,就是將順德、南海、高明、三水撤市設區,與禪城區形成整體。

行政區劃統一後,撤銷收費站、打通斷頭路,全都順理成章了。

接下來,黃龍雲直接來了一個大手筆,耗資130億,打造佛山的“一環路”。

佛山一環高速是廣東最長的環城高速。它全長108公里,直接貫穿佛山五大區,並在不斷拓展中將“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三大經濟圈全部串聯。

建成一環大動脈,極大激發了佛山的內生動力,打通了城市向外的經絡,爲她在未來成爲“萬億大城”,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在整合區域、捏指成拳的同時,黃龍雲還將189項市級權限下放給區、鎮,把佛山簡政放權的“傳統”推向更高境界,讓每個手指都有更大的成長動能與空間。

這爲後來者既往開來提供了條件。

2007年,北大經濟學博士陳雲賢出任佛山市市長,爲佛山插上了起飛的新翅膀。

陳雲賢曾任廣發證券董事長,在他看來,解決缺人才、缺技術、缺研發、缺眼光的問題,都需要錢。

因此,佛山的一個根本問題是,更好地找錢、用好錢。

利用資本市場,發揮資本力量,進而引進人才、研發技術,助力佛山製造轉型大升級,由此成爲佛山發展的新重點,而資本市場剛好也是陳雲賢的專長之處。

但在當時的佛山做好這件事,並不容易。

佛山的企業家,大都比較低調務實。好處是紮根實業,踏實肯幹;壞處是喜歡悶聲大發財,講究財不外露。於是,大家都悶頭賺錢,不肯上市。

如何改變觀念?陳雲賢的辦法是:推着走,做出標杆給大家看。

2007年3月,陳雲賢召開企業上市工作會議,直接提出“構建上市公司佛山板塊”、2010年實現40家公司上市的目標。

就在人們將信將疑時,陳雲賢拋出一顆“重磅炸彈”。當年4月,碧桂園在香港上市,成功募資129億港元,25歲的大股東楊惠妍一舉成爲內地女首富,身價高達666億港元。

這場上市財富盛宴,極大震撼了佛山的企業家羣體。

2008年,陳雲賢又推出促進企業上市的“463”計劃:即4年內,推動100家企業啓動上市或實施股改;60家登陸資本市場;融資總額達300億元。

佛山企業從此掀起了持續上市的浪潮。

打通資本市場這條“金路”,佛山的轉型升級有了更大的底氣。

2015年,佛山出臺《中國製造2025佛山行動方案》、《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引導傳統產業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的轉型升級之路。

政府明確指引,企業抓緊行動。2015年,美的開啓了對德國庫卡(KUKA)機器人的收購,並在2022年實現境外全資控股。

擁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的庫卡工業機器人因此落戶佛山,有望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基地。

像美的世界級的洗碗機“燈塔工廠”,通過應用AI、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研發時間縮短30%、生產成本降低24%、交付時間縮短41%、缺陷率降低51%。

在2020年,格蘭仕推出了擁有“廚師電腦”功能的超級計算機A6。

這是一臺集數據、算法、交互、互聯網等技術於一體的微觀智能廚房。以此爲載體,格蘭仕得以開始打造對AI烹飪世界的構想——從人必須待在廚房利用產品烹飪,到突破時空的限制,讓技術隨時隨地服務於人。

連房地產企業碧桂園搞多元化,也不是做其他,而是做機器人。

而像東鵬陶瓷這樣的傳統產業,則必須在高端製造上另闢蹊徑。

通過創新研發石墨烯智暖巖板,東鵬研發出溫暖不幹燥的“發熱牆”,直接能用手機APP操控牆體溫度,實現“一牆暖一屋”。這一讓人尖叫的陶瓷黑科技,已經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上大放異彩。

高端智能製造,是全球製造業的大趨勢,不但有助於解決佛山製造業人口老齡化,高端人才、技術難聚集等老難題,也能創造出助力中國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的大機遇。

佛山,再一次跑在了前頭。

【民營經濟是根本】

老市委書記黃龍雲曾告誡佛山人:

只要一步落後,就會步步落後。有些城市,一不小心就會落伍、邊緣化。所以,在時代的每個轉折點上,佛山都必須跟上。

佛山如何步步跟上,甚至引領潮流?關鍵在充分釋放民間的創造活力。

從樑廣大敲鑼打鼓“賀富”到今天,佛山歷屆領導班子都在努力讓政府少管但多幫忙。

比如,2013年,佛山出臺《推動民營企業跨越發展扶持辦法》:凡是產值跨越100億、500億、1000億的企業,財政給支持、收費給減免、用地給保障、人才給政策。

送出這樣的惠企大禮包,就是希望促進佛山民企跨越式發展。

同年,佛山又推動“黨員民營企業家培養工程”,送青年民營企業家去清華培訓,去IBM、蘇寧學習,甚至到國企掛職鍛鍊。

佛山還針對企業推出“一門式一網式”服務,把分散在不同部門的1169個事項整合到一個窗口。企業辦事“只進一扇門”、“只上一個網”、“最多跑一次”,審批時間平均壓縮80%。

電力供應對製造企業至關重要。很多城市還以“只跑一次”爲榮,佛山卻通過政企數據共享,實現了“零證”辦電、“刷臉”辦電,讓企業一次都不用跑。

佛山還將9月27日定爲“企業家日”,以城市的名義向企業家致敬,營造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良好氛圍。而他們眼中的企業家,核心就是民營企業家。

有人問時任佛山市委書記的李貽偉:“佛山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他的答案是:“希望佛山成爲一座辦事不需要送禮的城市。”

依靠充分釋放民間活力,佛山8個人中就有一個“老闆”,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高不下,資產超過600萬的“富裕家庭”多達7.4萬戶,在中國地級市中穩居第一。

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時任市委書記的李貽偉一語驚四座:

“民營經濟是政府的奶媽,要靠她來養我們。”

這句話以及背後的清醒和精神,或許就是佛山持續成功的奧秘。

【參考資料】

[1]《改革再出發:佛山的接力跑》中國經濟週刊 龍建剛

[2]《南海賀富,打破桎梏邁大步》佛山日報 吳蓉

[3]《順德40年:一箇中國改革開放的縣域發展樣板》機械工業出版社 陳春花等

[4]《深圳上海蘇州爭霸,誰纔是工業第一城?》唯一的城,危昱萍、熊思幔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