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省有近千公里海岸線,可幾乎不靠海吃飯

又到了看海的季節,打開社交媒體上的攻略,大家推薦的目的地一般是大連、青島、廈門、三亞等城市。

從北往南,這些著名的海濱城市組成了一道亮麗的海岸風景線;但仔細一看,沿海的江蘇卻顯得格外低調。如果再問問身邊江蘇的朋友,你會震驚地發現,他們本地人可能也沒在江蘇看過海。

江蘇的海存在感弱,可不只體現在沒有著名海邊景點。江蘇的海洋經濟放在全國來看,也是落後的。2022年,江蘇的海洋生產總值低於廣東、山東、福建等省份,在全國11個沿海地區中排名第6[1],屬於中等偏後水平。

爲什麼海在江蘇的存在感這麼弱,以至於江蘇都不像個沿海省份了呢?

擁有全國最大灘塗,

旅遊、港口都難發展

你心心念唸的海邊度假,有碧藍清澈的海水、細膩柔軟的沙灘和波光粼粼的海浪,可以讓你一邊曬着日光浴一邊感受濱海城市獨有的浪漫氣息。

旅遊業發達的海濱城市能夠滿足你的願望,在於它們擁有獨特的基岩質海岸和沙質海岸[2],堅硬的岩石和柔軟的沙灘,共同構成了“黃金海岸”的基本要素,適合開發“大海(sea)、陽光(sun)、沙灘(sand)”這種“3S”濱海旅遊模式[3]。

但擁有長達954千米海岸線的江蘇,近93%的海岸都是粉砂淤泥質[3],形成了“黃泥海岸”的獨特景象。再加上江蘇的海濱城區通常與主城區距離較遠,建設落後,服務能力不強[4],一到旅遊旺季,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浙閩海濱遊客如雲,而江蘇海岸卻一片沉寂[3]。

你興沖沖地來到江蘇海邊,想盡情享受陽光沙灘與碧海藍天,但放眼望去,只有一片位於陸地和海洋的過渡地帶的泥巴“灘塗”。

江蘇是沿海灘塗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佔全國灘塗總面積的1/4 / 圖蟲創意

這片我國面積最大的淤泥質灘塗,得益於千百年來長江和黃河的共同努力[5]。

長江以每年約10億噸的水準,源源不斷地向江蘇附近海域輸送泥沙[6]。大量泥沙在江蘇南部的沿海地區堆積,形成了灘塗溼地[7]。曾持續七百多年改道流向江蘇的黃河,也將來自黃土高原的泥沙,千里迢迢運送至江蘇中部、北部的海域[8]。

開發灘塗可以有效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但給江蘇帶來的經濟回報卻並不高。近40年來,江蘇的灘塗主要用來養殖水產,但漁業產出在江蘇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連四分之一都不到[9]。放眼全國,2018年,江蘇的海水養殖、近海捕撈和遠洋捕撈產量在全國的比重僅爲5%左右,遠低於山東、福建、廣東、遼寧和浙江等省份[4]。

圖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國家級丹頂鶴珍禽自然保護區 / 圖蟲創意

此外,江蘇沿海灘塗平坦的地貌也不利於港口建設[10]。比如江蘇第一大海港連雲港港就因自然水深不足,存在泥沙回淤等問題[11][12],多個單位共同合作了十多年,才制定出系統的港口規劃[12]。

可海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海港的吞吐量,比如廣東就擁有廣州港、深圳港等5個億噸大港[5]。2009年,江蘇海港無論是貨物吞吐量、外貿吞吐量還是集裝箱吞吐量,在沿海各省市中,都是倒數第一[13]。即使過了十年,江蘇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比重也只由2.50%上升到3.42%[14]。

相較於其他沿海省份,大面積的灘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江蘇沿海經濟的發展;但灘塗也並非一無是處,作爲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部分灘塗會逐漸變成陸地[7]。家住江蘇啓東縣城的你如果穿越回唐朝,估計只能待在海底[15]。

內河航運發達,

自古以來就靠江吃飯

上帝給江蘇關上了“靠海吃飯”的大門,卻也打開了一扇窗,那就是直達中國腹地的萬里長江。

歷史上,大規模的北方人口南遷爲長江流域帶來了勞動力、技術和知識,這些南遷人口與原住民一起,加速開發長江流域經濟。到了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就基本完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16]。

長江沿岸的城市商貿雲集,形成了以糧食、鹽、礦產、木材以及雜貨爲主的商貿通道。頻繁的商貿往來,使得揚州在唐朝時就“雄富冠天下”;清朝乾隆年間,無錫更是成爲當時名滿天下的“江南四大米市”之一[17]。

長江流經江蘇的深水航道是長江經濟社會效益最顯著的“黃金水道” / 圖蟲創意

相比之下,曾經依靠海鹽生產繁榮一時的蘇北沿海地區,受黃河改道影響,原有的鹽場離海漸遠,食鹽產量逐步下滑[18]。再加上戰火不斷、自然災害頻發,民衆只得向蘇南甚至上海逃荒[19],導致沿海地區的人口數量經常處於稀缺狀態,直接制約了江蘇沿海的經濟發展[20]。

今天,長江仍然是江蘇發展的重要依託[21]。在長江流域江蘇段,南京、鎮江、蘇州、南通、江陰、泰州6個億噸大港組成了實力雄厚的沿江港口羣,成爲連接內河、長江、南北沿海以及遠洋運輸的樞紐,交通區位優勢極爲突出[22]。

其中,南通港、張家港港、南京港和鎮江港有利促進了江蘇外貿運輸業的發展。四個港口開闢了日本、朝鮮、新加坡以及西北歐各國等10多條航線,大大改善了江蘇的投資環境,促進了江蘇外資的引入和外向型企業的發展[23]。

長三角有我國最發達的城市羣,而江蘇十三個城市中八個都屬於該城市羣 / 圖蟲創意

江蘇還憑藉發達的水運區位,乘上了國際產業與資本向中國轉移的東風,沿江分佈的31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因此成爲石化、鋼鐵、電力、汽車、冶金等產業的優先集聚地[22]。昔日的“天下糧倉”搖身一變,發展成爲了“世界工廠”。

除長江外,江蘇還擁有2萬餘條鄉級以上河道、2000多條縣級河道[24],內河航道總長2.4萬公里,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國之首[25]。

大運河江蘇段更是京杭大運河通航條件最好的區段,至今仍發揮着交通航道的功能,不僅對北煤南運、南水北調等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還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發展[26]。

京杭大運河縱穿江蘇南北687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在用運河 / 圖蟲創意

江蘇沿江地區高速發展的經濟水平和較爲完善的配套設施,也吸引着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往沿江城市流動[27]。

江河交匯,內河成網,縱使沿海發展受到阻礙,發達的內河航運卻使得江蘇能輕易靠着江河“吃飯”,打破了同一地區“沿海比內陸發達”的鐵律[13]。

沿江沿海的發展,

一碗水難端平

比起作爲全省經濟“發動機”的沿江地區,江蘇的沿海地區堪稱爹不疼媽不愛,鮮少能夠享受到發展政策帶來的紅利。

五十年代,爲防止敵對勢力從海上進攻、內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情況,國家開始將經濟發展中心和工業佈局從沿海轉移到內地[18]。這期間,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28]。

之後,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戰略,但實際上主要實施的還是“積極提高蘇南”的不均衡發展策略[29]。

九十年代以來,爲了防止沿海與沿江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江蘇在海洋經濟開發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

然而,無論是1991年的“三沿”戰略,還是1996年的“海上蘇東”戰略,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沿海三市的發展速度和貢獻份額,仍遠低於沿江地區[13]。2015年, 沿江地區生產總值是沿海的4倍多,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則是沿海的1.7倍[30];2019年江蘇沿江港口貨物吞吐量更是達到了沿海港口的8倍[14]。

與此同時,全國對外開放重心開始轉向以上海爲中心的長三角[31]。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江蘇沿江地區,享受到了上海開發帶來的紅利。

1990年代浦東開發實施以後,上海成爲世界關注的熱土,外商紛至沓來 / 圖蟲創意

上海由於地域有限,土地和商務成本高,製造業外資將總部和研發中心佈局在上海後, 爲了節省生產組裝環節與總部之間的協調成本,會優先選擇離上海更近的沿江城市開設工廠[32]。比如蘇州就通過配套上海發展製造業,與上海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分工格局[33]。

沿江地區之所以能夠抓住上海開發帶來的機遇,離不開自身過硬的工業實力。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辛亥革命之後,長江下游地區憑藉其區位和資源優勢,成爲了民族工業佈局最集中的地區[34],這爲江蘇沿江地區打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後,長江下游又成爲了工業佈局和發展的重點[17],沿江港口的對外開放,更是直接推動了江蘇沿江工業帶經濟走廊的建設[35]。2003年,江蘇又實施了沿江開發戰略,使沿江地區成爲各類資源聚集的主要區域,形成了我國低成本製造業的工業化走廊[36]。

臨港重工業對港口的需求量大,包括原材料進口和產品出口,能提高吞吐量 / 圖蟲創意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江蘇沿江地區已經成爲機械裝備、化工等產業的集聚地[37]。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榜的恆力集團、盛虹控股集團和沙鋼集團三家江蘇工業企業,均來自沿江的蘇州地區[38]。

反觀沿海地區,臨港工業纔剛剛起步,尚未形成規模,缺乏石化化工、鋼鐵等作爲海洋經濟發展支柱的臨港重工業。這也進一步導致了江蘇沿海經濟規模偏小、港口吞吐量提升乏力[4]。不過,好在江蘇已經開始將沿江地區的部分工業基地轉移到沿海地區[39]。

江蘇雖然“江強海弱”,但2022年的經濟總量仍高居全國第二[1],且所有地級市都位於全國百強之列[26]。就像班裡的一些學霸,雖然偏科,但總成績依然能高得嚇人。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24). 江蘇加快建設海洋強省.

[2] 餘鳳龍 & 王英利. (2016). 江蘇沿海區域旅遊經濟發展特徵、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 資源開發與市場, 32(02), 244-248.

[3] 黃震方. (2002). 海濱生態旅遊地的開發模式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

[4] 宣昌勇 & 翟仁祥. (2020). 現代海洋經濟視閾下江蘇沿海經濟帶建設的理論依據與路徑選擇.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8(05), 16-24.

[5] 章劍華, 金偉忻 & 張茂龍. (2023). 向未來報告——江蘇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全速啓航.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6] Zhao, R., Dong, X., Liu, Q., Xu, M., & Zhao, Y. (2023). Distribution, sour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coastal tidal flat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7]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 (2024). 海岸帶的概念與範圍.

[8] 孟爾君. (2000). 歷史時期黃河泛淮對江蘇海岸線變遷的影響.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04), 148-160.

[9] 何蕾, 李國勝, 崔林林, et al. (2021). 江蘇沿海灘塗圍墾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耦合關係. 生態學報, 41(23), 9228-9238.

[10] 陳麗. (2017). 江蘇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結構優化研究. 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7(05), 18-22.

[11] 金鏐 & 武可貴. (1993). 連雲港港口建設六十年. 水運工程, (05), 1-4.

[12] 金鏐 & 虞志英. (1993). 關於淤泥質海岸築港的幾點認識. 水運工程, (05), 4-8.

[13] 路瑤. (2009). 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1(04), 8-13.

[14] 沙璐娟, 楊周昊, 陳華健, et al. (2021). 江蘇沿海港口聯動發展研究. 合作經濟與科技, (10), 40-41.

[15] 江蘇省地方誌. (2022). 滄海桑田越千年, 8張地圖看啓東前世今生.

[16] 滕磊. (2020). 長江流域經濟地位的歷史變遷. 中國統計, (01), 50-51.

[17] 段學軍, 鄒輝, 陳維肖, 王雅竹 & 葉磊. (2019). 長江經濟帶形成演變的地理基礎. 地理科學進展, 38(8), 1217-1226.

[18] 王英, 潘抒靈. (2011). 經濟學視域下江蘇沿海開發的歷史演進. 科學·經濟·社會, 29(02), 38-40+45.

[19] 韓星耀. (2022). 慈善與政治: 1946年上海市救濟“蘇北難民”義演研究. 近代中國, (02), 273-294.

[20] 凌申. (2016). 20世紀初江蘇沿海移民運動及其影響. 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6(01), 27-30.

[21] 夏錦文, 吳先滿著. (2020). 新時代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研究.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2] 長江策. (2020). 問策長江經濟帶①: 長江裡藏着江蘇經濟發展的秘密.

[23] 崇慶餘, 楊德山. (2018). 讀點國史: 迎風破浪——1992年的中國. 四川人民出版社.

[24] 江蘇省水利廳. (2021). 水利概況.

[25] 李巍 & 張嬌鳳. (2022). 新時代江蘇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路徑與對策. 中國水運(下半月), 22(02), 17-19.

[26] 瞿錦秀. (2023). 江蘇打造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協同發展示範段的思考. 經濟研究導刊, (17), 52-55.

[27] 臧磊. (2015). 1990-2010年江蘇省人口遷移特徵及機制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

[28] 顏銀根. (2008). 江蘇沿海經濟發展歷史及現狀研究. 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03), 37-41.

[29] 張顥瀚, 沙勇. (2014). “十三五”江蘇區域發展新佈局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陳君. (2018). 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途徑淺析. 水利經濟, 36(03), 1-5+15+77.

[31]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 江蘇省商務廳. (2020). 江蘇國家級開發區. 江蘇人民出版社.

[32] 巫強, 徐子明, & 黃南. (2017). 外商直接投資從上海向蘇南擴散嗎? 華東經濟管理, 31(09), 14-22.

[33] 李豔, 黃甫, & 陳雯. (2004). 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蘇州沿江地區爲例. 現代城市研究, (06), 51-54.

[34] 虞孝感, 王磊, 楊清可, 葉士琳. (2015). 長江經濟帶戰略的背景及創新發展的地理學解讀. 地理科學進展, 34(11), 1368-1376.

[35] 劉國新,武力,許建國,劉曉,孫大力等. (2020).輝煌年代:國史叢書. 四川人民出版社.

[36] 胡俊峰 (2010). 江蘇沿江、沿海開發互動發展的研究——基於非均衡發展的倒“U”型理論.

[37]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 (2003). 江蘇省沿江開發總體規劃.

[38] 江蘇省委新聞網. (2023).《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新鮮出爐 蘇州3家企業上榜.

[39] 泰州市人民政府.(2016).江蘇省政府關於深入推進全省化工行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