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工程師傾巢救援 臺積電神復原背後有臺灣3大韌性

臺積電。聯合報系資料照

花蓮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在當晚即迅速發佈聲明「報平安」,甚至在地震發生後10小時內,宣佈設備復原率已達70%以上。專家說,臺灣用能力與結果證明,能夠快速解決、排除各項問題,只有在臺灣才能做出這番成績。

臺積電神復原背後,有傾巢而出、日夜加班的工程師;也有全天候配合的園區供應鏈廠商;以及臺積電記取921、高雄美濃地震教訓後,日益精進的耐震能力,3大關鍵凸顯臺灣特有的半導體供應鏈韌性與競爭力。

全球正值人工智慧(AI)晶片供不應求之際,臺灣出貨是否受影響受到全球關注。臺灣在生產先進晶片扮演關鍵角色,這次地震又再度讓國際媒體撰文質疑,將關鍵的晶片製造集中在既容易發生地震,又是地緣政治緊張的熱點島嶼上,相當有風險。

不過,花蓮強震後,以臺積電爲首的臺灣半導體供應鏈展現出特有的韌性。臺積電3日晚間火速發佈聲明,表示目前晶圓廠設備復原率已超過70%,晶圓18廠等新建的晶圓廠復原率,更已超過80%,所有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皆無受損。

短短10小時,設備復原率回覆至7成,臺積電強悍且高效的應變能力,大大安撫國際大廠焦慮心情,臺積電AI晶片最大客戶輝達也發佈聲明力挺臺積電,表示臺灣地震不會對輝達供應造成任何影響。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表示,地緣政治風險一度引發全球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憂慮,如今又多了地震,但臺灣用能力與結果證明,能夠快速解決、排除各項問題,甚至只有在臺灣,才能做出這番成績。

劉佩真認爲,或許競爭對手會操作檯灣的地震問題,但一方面,臺灣應對能力優異,另一方面,競爭對手本身還卡在良率、虧損等狀況,「這部分不至於撼動臺積電根本 。」

劉佩真進一步分析,臺積電及臺灣半導體產業鏈能在這次地震中快速復原,有3個關鍵,一是臺積電歷經多次強震,不斷強化耐震能力,加大廠房、機臺的防震係數,先前的準備在此時獲得驗證。

廠務系統業者則指出,臺積電南科廠於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嚴重受創,之後對直立式設備增設防震臺,對於減緩地震影響大有幫助。

第二個關鍵是臺灣獨有的工程師文化,這一點,臺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何麗梅在3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中,對臺灣特有的工程師文化有深刻描述,她說,「發生地震時,所有工程師都明白,要立刻返回公司,就算是半夜也一樣,工程師都要回來。」

劉佩真直言,臺積電從管理階層到工程師,都知道發生各種狀況時,必須即刻趕回公司處理問題,這點國外沒辦法複製。

第三,臺灣半導體供應鏈廠商打團體戰,從上游矽晶圓,接下來的設計、製造、封測,再到下游的通路端,業界團結一心,配合臺積電排除各種問題,相當難能可見。

舉例而言,花蓮地震發生後,世界先進便表示,將與受影響的客戶保持密切聯繫,並個別溝通細部資訊。崇越科技也說,將全力配合破損修復並儘速提供新品供應。

劉佩真認爲,從這幾個面向看來,只有在臺灣本地才能同時具備3大條件,藉由這次強震,臺灣反而能夠向全球展示,即便面對天災,臺灣也能快速解決,「相較於海外廠,臺灣更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