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裡那個最招恨的女人,今天卻讓我狠狠共情!

又愛又恨,是我最想用來總結陶昕然母女關係的一個詞了,看到綜藝節目《是女兒是媽媽》上她倆的相處,我就想這不就是我和我媽的相處模式嘛,可能也是很多家庭真實的母女關係寫照。

陶昕然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是說到《甄嬛傳》裡的安陵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最近復出工作的她帶着媽媽上了一檔媽媽真人秀。

最開始節目組讓母女寫下對彼此的5個要求,兩人寫了滿屏彼此關心的話,媽媽希望女兒“好好吃飯”、“好好鍛鍊身體”,女兒希望媽媽“不要着急(以免引發身體疾病)”……

然而母慈子孝的畫面沒有維持多久,母女關係裡的傷疤就開始浮現。

陶昕然回憶起小時候淚流不止,自己考98分被打,考了第四名被打,真是捱了不少的打。

太壓抑了!有網友說終於參透了她爲什麼能把安陵容演得如此之好了,原來她從小也是一個常常被打壓、很少有肯定的可憐孩子。

在《甄嬛傳》中,陶昕然精準理解了安陵容心思敏感、內心自卑的心理,把她看人眼神的飄忽不自信,對別人對話的過度解讀與內耗,還有總被打壓的自卑懦弱演繹得淋漓盡致。

說回節目,當陶昕然的媽媽看見女兒傷心,她也忍不住破防了,不過在言語上,她依舊振振有詞的爲自己辯解:

“那次考98分會打你,我是覺得這兩分,你要是沒掌握好,我可以重新教你,但你要是粗心,那就不應該了,需要讓你長點記性。”

陶昕然骨子裡也是很犟的,她用無聲的方式默默地反抗,從初中開始,她就不打算考重點高中,而是要去上能住校的藝專,這樣就能早一點脫離媽媽的控制。

而在自己有了女兒之後,她更是暗暗地在心裡發誓,絕不用媽媽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女兒。

陶昕然把她和媽媽的關係比喻成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沒有誰輸誰贏,只有一路無比纏綿的互相較勁。

01

童年對於陶昕然就像一個魔鬼訓練營,每天都是練功和學習。

媽媽陶躍娣的管教嚴厲又強勢,對女兒陶昕然打小就是棍棒教育,每次還是脫了褲子,用那種細竹竿打。

比如,當女兒考了第四名還表現得挺滿意,陶躍娣爲了挫下她的“威風”對她痛打了一頓。

當然陶躍娣也坦言,當時除了擔心她錯過成長的關鍵時機,還有自己的虛榮心在作祟,她自己的職業是老師,教師的子女應該有先天的“優勢”取得更好的成績。“老師的孩子怎麼能不排班中前幾名呢?”

但很顯然,陶昕然在39歲時提起此事仍舊傷心不已,可見當時幼小的心靈默默承受了多少的壓力。

所以她的青春期也非常的長,兩人的關係一直都是,媽媽說往東,陶昕然執拗的要往西。

當年陶昕然因爲《甄嬛傳》大火,很多人都誇讚陶躍娣教子有方,陶昕然卻負氣地說:“媽媽,我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爲你教育的成功,而是因爲我自己。”

在公開採訪裡說這句話不爲別的,就是爲了讓媽媽聽到之後傷心難過。

02

後來陶昕然結婚,陶躍娣來到北京幫她帶娃,兩人對待下一代的教育理念也是分歧不斷。

陶昕然爲了鼓勵女兒在畫畫上小有所成,決定獎勵她一個禮物,但小朋友在超市挑來挑去,拿不定主意。

姥姥陶躍娣在一旁看了,就着急幫小朋友拿主意。她拿起一本《十以內分解與組成》對外孫女說:“你看這個不錯。”小外孫女當然不情願地拒絕了。

緊接着快到做飯時間了,陶躍娣越發着急,開始不斷向外孫女“施壓”催促她趕快挑完、離開,外孫女更不知所措。

陶昕然卻覺得要尊重女兒,鼓勵女兒慢慢挑選一個喜歡的禮物。

此刻母女兩人的氣氛,簡直是針尖對麥芒。

晚餐,母女兩人聊起此事,陶躍娣依舊認爲要培養小孩“規劃”的習慣,做事情利利索索不能拖拉。

陶昕然則認爲既然答應了給孩子獎勵,就要給她自己選擇的時間和自由,不能爲了完成這個動作而行動,否則孩子不會真正地開心。

這也是兩代人之間常見的教育理念差異,陶昕然對孩子管教相對寬鬆,更看重對孩子的影響,而陶躍娣則更傾向嚴加管教。

03

但儘管母女之間有着無數的“不和”,但她們其實又對彼此有強烈的情感。

陶躍娣爲了幫助女兒照顧孩子,放棄了自己原本豐富的生活。

她當了半輩子的老師,在湖南安化老家常是頗受人尊敬的“陶老師”,她興趣也非常廣泛,喜歡攝影,開過照相館,喜歡跳舞,曾領導一支舞蹈隊,40歲還學了薩克斯,生活有滋有味。

她對自己的退休生活也很有規劃,50歲學了駕照,計劃周遊各地,實現自己的“攝影夢”。

但最終卻爲了幫助女兒,放棄一切規劃,來北京照顧外孫女。開車的技能成了她接送外孫女的必備技能,北京沒有熟悉的朋友,她只能一個人去公園逛逛。

爲了不讓女兒有虧欠感,她樂觀地說:“我喜歡北京,北京有我最掛念的人。”

而陶昕然也是一個很孝順的人,疫情三年,媽媽陶躍娣生了兩次大病,一次在心臟裝了四個支架,一次突發腦梗左半身幾乎癱瘓。

剛從三年全職媽媽狀態中復工不久的陶昕然再次勇敢決定全職照顧生病的媽媽,媽媽很自責幫了倒忙,陶昕然卻安慰她:“就當是一次難得的陪伴媽媽的機會”。

其實陶躍娣說自己是一個非常會察言觀色的人,但她在臥牀生病期間沒有感受到女兒一點嫌棄,回憶起那段時間,她總會感動地說:“是女兒的堅持把我從癱瘓的邊緣拉了回來“。

陶昕然給媽媽擦風油精,發現媽媽有白頭髮、體力也虛弱了,情緒一下子上頭,眼眶裡蓄滿了淚水,但嘴巴緊緊閉着,不敢哭出聲來:“我不會讓她看到我這一面的,我要是都崩潰了,她該怎麼辦。” 陶昕然只敢躲到衛生間哭,還要打開水龍頭掩蓋聲音。

陶昕然說,“當我自己也成爲母親之後,我對媽媽的那份怨恨,瞬間就煙消雲散了。其實媽媽生我的時候才24歲,她自己還在一個需要成長成熟的階段,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如果我也是在24歲生孩子,也不一定做得比她好。”

當陶昕然生女兒的時候已經32歲,有了人生閱歷且提前做好了心理、身體和經濟的準備。

她更能成熟地看待養育,不再受困於讓孩子分數很高,成爲所謂的優秀,她的教育目標是未來孩子在沒有媽媽的時空,依舊能夠過得很好,能自由地做她自己。

原本以爲人年紀大了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陶媽媽也開始做出調整,她給自己的定位只是女兒的輔助,儘管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但不會喧賓奪主。

她也開始學會示弱,懂得保護孩子的棱角,學會愛是需要尊重的,對於小孫女也想辦法鼓勵她,用有趣得方法輔導作業,讓她不要氣餒。

04

陶昕然的童年故事看得大家來氣,但節目裡卻有另一組嘉賓:傅娟(歐陽娜娜媽媽)與女兒的相處模式,卻讓我看着覺得輕鬆又治癒。

當節目組問歐陽家的三姐妹“媽媽最愛誰?”,她們的回答各不相同。

姐姐歐陽妮妮指向了三妹歐陽娣娣,她覺得妹妹最小,剛剛成年不久,媽媽多花一點心思在三妹身上非常合理。

歐陽娜娜指向了自己,她說:“媽媽在我身上花了最多的時間精力,我怎麼能在媽媽付出這麼多的情況下,還不覺得媽媽是最愛我的,這對姐姐和妹妹不公平。”

媽媽則指向了自己:“她們三個我都愛,我沒有辦法分得出來,我想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要最愛我自己。”

妮妮站在媽媽和姐姐的角色換位思考。

娜娜心裡裝下媽媽的付出和姐妹們的讓渡。

媽媽則在付出之後,瀟灑“退場”,換了另外一種姿態去愛,就是愛自己、把自己照顧好,纔不會給女兒們帶來負擔。

所以當她說到“我現在和女兒們說,現在你們的第一事情就是愛你自己,不需要愛我”時,我想陶昕然的內心一定是超級觸動的,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