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漢高祖不是劉邦而是劉知遠,爲何現在沒幾個人認識?

劉知遠:樑唐晉漢周,朱李石劉郭

不說在五代十國中,這劉知遠的知名度最低,即使在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的開國皇帝中,能知道他名字的怕也是極少,但他卻是中國曆朝沿革的正朔,名曰後漢,這可是被正史承認的、有國史並繼承中華國祚的正宗朝代,遠非那些非正統的朝代可比。

不過,我知道他的名字是很早的,這並不是因爲我的歷史知識豐富,而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見了一個詞,經過一番探索後,方纔對他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很是辛苦,因爲,那是一個無書可讀,更沒有網絡的年代,這個詞叫做漢高祖。

提起漢高祖,馬上聯想的必是劉邦,不僅如此,即使無論是用哪個遊覽器搜索,也定是這個結果,其實嚴格來說這是錯誤的,劉邦是漢太祖高皇帝,其中的“太祖”是廟號,而“高”則是諡號,所以,要是單說漢高祖,必定是指後漢的劉知遠。

不過,因爲這劉知遠沒幾人認識他,而大家都約定俗成地稱劉邦是漢高祖,所以,也沒必要去硬性糾正,如果你堅持認爲不對,那反而說明你在玩弄學識,故作深沉,反爲人笑。

劉知遠與石敬瑭都是沙陀人,同爲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部下,不過二人地位相差巨大,劉知遠早年只是一個養馬的軍卒,而石敬瑭則是李嗣源的女婿,但在戰爭中,劉知遠曾兩次救過石敬瑭的命,於是得到石敬瑭的關照和提攜,地位日漸高升,一直做到節度使的位置。

石敬瑭死後,劉知遠輔佐後晉出帝石重貴,但在後來也割據河東,意圖自立,在遼人南進並俘虜了晉出帝后,劉知遠亦奉表出降,不過,依然還保持着獨立的態勢。

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攻佔汴梁後,因各地反抗激烈,加之內部動盪,御衆無方,根本無力經營中原,遂退兵北還,這時,已投降的劉知遠立即同遼人反目,趁機進入汴梁並建立王朝,這便是五代中的後漢政權。

關於這一段史實,在《舊五代史》中有記,“在昔皇天降禍,諸夏無君。漢高祖肇起並汾,遄臨汴洛,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雖曰人謀,諒由天啓。”

如果僅就立國來說,在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中,這劉知遠應該是最輕鬆的一位的,他幾乎就是在一片真空中“乘虛”建國,即使那“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返城後還殺了幾個反抗之人。

雖說他建國還有點衆望所歸的感覺,但是,他卻是趁着遼人攻滅後晉得來的,有趁亂摘桃子的嫌疑,故而他在歷史上的名聲很臭,儘管“洎登宸極,未厭人心”,卻因其“良以急於止殺,不暇崇仁”,並因其坐山觀虎鬥,皇位來路不正,最終落得個“故雖有應運之名,而未睹爲君之德也。”

作爲忝位正朔的劉知遠運氣也是不好,當皇位不及一年便匆匆病逝,時年54歲;而他兒子在位也只三年,算來後漢這個由沙陀人建立的國家,總共加起來的時間連四年都不到,成爲中國歷史上極少數短命的王朝之一。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同南北朝齊名的最混亂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戰亂四起,民不聊生,政權更迭頻仍,所有傳統的道德觀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天子,兵強馬壯者爲之,寧有種耶?”值此之時,正義和非正義,正統和非正統被攪得個模模糊糊,大家都在爲生存而掙扎,個人如此,政權亦如此。

劉知遠之所以存在感極低,名聲亦是不好,並不是由於他於政事上的得失或個人私德如何,而真的是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幾乎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事蹟來爲其揚名,所以,大家不認識他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雖然在歷史上劉知遠聲名不彰,但在古典戲劇中卻有着一席之地,不僅有殘存的北宋唱本《劉知遠諸宮調》,更是還有與《荊釵記》《殺狗記》和《拜月亭記》並稱爲“四大南戲”的《白兔記》,又叫做《劉知遠白兔記》。

此劇說的是牧馬人劉知遠入贅李家爲婿,李家大小姐李三娘深愛着劉知遠,當劉知遠被逼從軍後,李三娘亦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她苦熬時光,堅貞守節地等着丈夫,一別16年後終於得以團聚的曲折故事。

這齣劇是南戲的代表作,很多劇種都有上演,其中又衍生出衆多如《井臺會》《紅袍記》等劇目,劇情悲歡離合,生動感人,劉知遠是以正面人物示人,而最感人的是李三娘,她忍辱負重的形象家喻戶曉,是戲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很是深入人心。

歷史上真實的李太后的確也是個值得大書特書之人,說個賢后當不爲過,當年劉知遠啥也不是之時被強娶成親,她也認命,後來劉知遠稱帝后,她努力幫助其夫爲善,曾拿出宮中財物賞賜將士,在兒子要殺郭威時,她竭力反對,顯示了骨子裡的那種善良和識大局的智慧。

當郭威造反成功後,獨獨對李太后尊敬有加,以禮相待,還認她爲母親,尊爲“昭聖皇太后”,在劉知遠一族中,是唯一得以善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