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濫用特別預算4大特別躲避監督

面對今年政府恐將舉債3000億元,學者痛批,雖然政府有稅收超徵,但卻浮編特別預算「花得更兇」,以致年年舉債。圖爲民衆黨立委呼籲政府要將預算花在刀口上的畫面。(姚志平攝)

面對今年政府恐將舉債3000億元,學者痛批,雖然政府有稅收超徵,但卻浮編特別預算「花得更兇」,以致年年舉債,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濫用特別預算的「4大特別」,混淆民衆視聽,讓外界無從監督。

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曾巨威表示,近年稅收執行不錯,總預算多半是有歲計賸餘,但問題出在特別預算浮編,多要靠舉債支應,債務持續增加,誤導民衆相信政府的財政狀況,他痛批,政府操弄總預算與特別預算差別性,以達政治目的。

曾巨威表示,蔡政府濫用特別預算的4個「特別好」之處,就是「特別好過」政府借用某項特別事件,讓立法院快速審議通過;「特別好用」很多特別預算執行不受監督、有浪費現象;「特別好混」特別條例過了,即使計劃還沒有編列,就已有一筆錢;以及「特別好騙」,藉由民衆搞不清楚總預算、特別預算的差異,一下子要舉債、一下子不舉債,混淆社會視聽。

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指出,蔡政府光是採購戰機、提升海空戰力兩項特別預算,從2024年度到2026年度,留給下一任總統就超過2500多億元負擔,且都未編列移用歲計賸餘,顯示多要靠舉債,未來還有勞保撥補、臺電的虧損多需要資金,若蔡政府留給下一任總統「存糧」(歲計賸餘)不多的話,下任總統財務會相當辛苦。

陳國樑批評,政府不僅要遵守法律,也要符合「財政紀律」,所謂的「財政紀律」是政府要節制收入、支出,且不受政治、選舉因素干擾,如今政府明明設特別條例逾越「財政紀律」,怎麼能說自己遵守「財政紀律」;以前瞻計劃經費、花費來說,選舉、政治的因素「斧鑿斑斑」,又怎能算是遵守「財政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