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加入 CPTPP 擬定長期策略

爭取加入 CPTPP 擬定長期策略。聯合報系資料照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去年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舉行的執委會,只通過哥斯達黎加成立工作小組,可以展開後續談判,其他包括中國大陸、臺灣等六個申請案叩關不成,必須等到明年再試。

由今年起七年CPTPP的輪值主席國分別是澳大利亞、越南、袐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及英國,雖然申請加入CPTPP成立工作小組是共識決,需要獲得所有成員支持;但是輪值主席國舉足輕重,具有影響力。此七國過去官方並未表達支持臺灣申入CPTPP,立場較爲消極;甚至還有保留意見,臺灣恐怕要有長期奮戰的準備。

臺灣跟中國大陸在2021年幾乎同時申請加入,兩岸都是主張「自己應先加入,對方不具加入資格」,堅持「有我無他」的立場。在歷經三年過程,證明此種作法已經窒礙難行,未來若不調整,兩岸加入CPTPP可能會雙雙落空。

在各國忌憚中國大陸影響下,「臺灣加入,中國大陸被排除在外」的情境幾乎不可能發生。與其堅持「有臺無中」,不如務實以專心推動臺灣加入,並能接受兩岸均加入CPTPP的情境。

CPTPP要求成員必須一體適用高標準規範,去年加入的英國即是一例。基於此,臺灣無法採用過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對大陸持續限制,對其他國家大開大放」模式。未來不但要全面要解除對中國大陸進口限制,還要給予CPTPP優惠零關稅;其他在投資、金融及自然人移動對大陸的歧視措施也必須解除,這是臺灣無法迴避的問題。

例如目前臺灣仍禁止大陸2,509項產品輸臺,陸方則迴應以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產品優惠關稅;臺灣則認爲陸方逕行報復不符合ECFA規範,必須由雙邊諮商來解決貿易爭端,兩岸爲此陷入僵局。

臺灣應跳出開放幅度遠遠不及CPTPP的ECFA,釋出願意在CPTPP機制下與中國大陸協商,並可以在CPTPP原則下,對大陸進行開放的訊息。特別是一般自由貿易協定(FTA)中,通常要求經濟發展程度愈高國家,做更多開放承諾,以展現示範效果,CPTPP也不例外。而人均GDP居七個申請國家之首的臺灣,更沒有單獨對大陸經貿設限的空間。

目前臺灣仍是以傳統FTA利基角度,即降低關稅的貿易創造效果,以及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利益,做爲臺灣加入CPTPP可以創造的效益。未來臺灣應善用產業優勢,由「創利」的角度,進一步彰顯臺灣加入CPTPP可帶來的貢獻。

臺灣可以推動供應鏈合作,CPTPP第22章規定強化供應鏈合作,是FTA中唯一有供應鏈合作的專章,但迄今成果有限。我國可以強調沒有納入臺灣的CPTPP供應鏈,不但不完整,而且無法因應國際環境劇變。事實上,近年來臺灣在與CPTPP成員接觸時,對方對供應鏈合作期待很高。臺灣應掌握機會,將擴展雙邊關係化爲參與CPTPP的行動力。而且除了半導體之外,臺灣在多項產業國際供應鏈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未來可針對各成員的產業特性,客製化下推動「一國一亮點」的供應鏈合作,以增加對我國入會的支持。

例如臺灣可以倡議關鍵礦物合作。CPTPP成員中,不乏關鍵礦物資源豐富的國家,並不滿足只是出口關鍵礦物賺取外匯,而希望將關鍵礦物做爲談判籌碼,將關鍵礦物優勢向中、下游擴展,可將利益極大化。而臺灣目前產業對關鍵礦物需求,多集中在含礦半成品或零組件,主要是用以下游加工。臺灣可以在供應鏈中的製造優勢,推動CPTPP關鍵礦物的國際合作及結盟。

總之,臺灣須調整申入CPTPP的思維,不應再陷入於兩岸對抗的漩渦;並由「興利」的角度,強化臺灣加入CPTPP可創造的效益,才能增加臺灣成功機會,避免停留在原地踏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