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抗微生物藥物 警惕“藥物陷阱”

全媒體記者 韓冰 通訊員 王培培 陳思妤

"醫生醫生,我喉嚨有點難受,可能是感冒了,家裡有點頭孢,我能吃嗎?"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將抗菌藥物誤認爲是消炎藥,認爲感冒發熱時必須使用抗菌藥物,認爲輸液比口服藥物更有效,頻繁更換抗菌藥物隨意中斷療程等。這些行爲是生活中常見的用藥誤區,正是由於這些誤解,導致一些微生物產生了耐藥性。

爲了提高全社會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認識和理解,以減少耐藥性感染的出現和擴散,世界衛生組織(WHO)從2015年起將每年的11月18日至24日確定爲"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今年的主題是"教育、倡導、立即行動"。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殺滅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生長或繁殖的藥物,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藥物,包括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

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微生物與抗微生物藥物多次接觸後,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藥物對微生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即出現了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蔓延,將導致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無法治療。

微生物耐藥性的獲得包括多種原因,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或者不當使用、動物飼養中的不當行爲、感染和疾病預防控制不力、氣候變化、空氣污染等因素均能加速耐藥菌的產生和傳播。

微生物耐藥會導致越來越多的感染(比如肺炎、結核病、淋病和沙門氏菌病)變得更難治療,原因在於用於治療感染的抗生素的有效性出現下降;醫療成本增加,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感染;還可能對醫療手術、化療和器官移植等現代醫療治療方式造成威脅。

濫用抗微生物藥物、使用劑量或療程不恰當、過多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容易引起微生物耐藥。

抗微生物藥物使用時需要注意:抗微生物藥物是處方藥,需憑醫生處方購買,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微生物藥物;遵醫囑。按照療程使用抗微生物藥物,不可自行增減藥物劑量或中斷治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多運動,生病時避免與他人接觸;參與相關教育活動,提高對微生物耐藥的認識。(編輯 李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