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隆》向基層員警致敬

但前幾天也有媒體以臺中市兩則街頭行車糾紛與不良分子街頭鬥毆事件,大肆宣稱該市治安惡化。其實,影響治安的因素多元複雜,不是單一事件可以取決論斷的,以偏概全的評論,其實無助於社會治安之好轉,反而可能扭曲警政執法作爲,抹煞數萬基層員警長期的努力與不眠不休的治安成果。

民衆對治安的感受常是直觀、直覺的,而部分媒體爲了附庸和俗也爭相報導,更有甚者,居於特定立場對某些城市的治安狀況撻伐,都不是將臺灣社會導向理性講理的好作法。如果民衆對主政者或時政有所厭惡或經濟景氣欠佳時,被問到覺得治安好不好,會傾向說不好。若民衆於受訪時點前曾受犯罪被害,會說治安不好。若民調前剛好發生了重大社會案件,民衆會說治安不好。總之,治安好或不好常在受訪者主觀的意念中被定調。

但是,治安好壞的另一層面是客觀的治安資料,這也是官方常常使用於判斷各地治安良窳的準據。當媒體或民衆對治安的感受與官方的統計資料有落差時,就會出現政府說治安良好,但民衆感受有落差的狀況。

治安狀況隨時在變化,屬於動態的社會現象,爲政者及治安首長當然應緊盯治安狀況,進行策略及警力部署之調整,對於危害治安之人事物進行監控,迅速打擊犯罪不法。

雖說治安的責任不全在員警身上,但這幾年來基層員警在全民期待下繃緊神經,每年都有數名員警因公殉難,這都應該被正視。以警力不足的現狀,能在報案後最快時間內緝拿歹徒,基層員警應得的是掌聲與支持,而非謾罵與嘲弄。

(作者爲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