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化加深風險 歐盟商會:在中國做生意愈來愈難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報告在中營商的風險報告。(取材自X平臺)

中國歐盟商會聯合中國宏觀諮詢集團(China Macro Group) (CMG) 20日發佈報告「風險意識:經濟安全的政治意義」,稱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政治化大大增加了外國企業在中國的風險,「在中國做生意愈來愈困難,愈來愈不確定」。報告敦促中國領導人採取更多措施,解決近年來「成倍增長 」的問題。

法廣網報導,這份研究報告迴應了在華經營的歐美企業提出的擔憂。報告詳細闡明歐盟、中國和美國處理處理經濟風險時採取的不同策略,以及歐洲企業爲強化在華運營韌性、弱化日益增長的風險所採取的具體措施。

據美聯社先前報導,由於企業重新調整了在中國的投資承諾,去年外商投資同比下降了8%。

中國歐盟商會官員說,中國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部分反映了中國政府爲儘量減少貿易摩擦和關鍵商品或工業產品依賴進口所帶來的風險而採取的舉措。特別是考慮到與華盛頓的貿易摩擦,以及在新冠大流行期間發生中斷後關於供應鏈與中國「脫鉤 」的討論。但他們表示,歐洲企業也必須管理好自己的風險。

報告稱,從企業層面而言,由於商業環境逐步政治化,近年來企業面臨的風險量級、複雜性和嚴峻性成倍增長。商會成員已明確制定不同策略積極應對:部分會員公司投身中國市場,提高本地化和/或投資;部分會員公司被迫將其投資和/或業務轉移出中國。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週三在北京的演講中說,「當你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時,一種是我們看到監管大幅收緊,例如在網絡安全方面,另一種是你看到繼續開放的呼籲,我認爲許多企業都在問到底是真正的開放,還是基於安全的監管協議的進一步收緊?這又回到了我之前提到的可預測性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清晰的視線。我們需要了解思路是什麼,思路是如何演變的」。

China Macro Group聯合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陳瑞華則表示:「『十四五』規劃以風險管理爲重要支柱,標誌着中國政策的戰略轉型。現階段,中國在推進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系統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弱化經濟風險,提高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