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丨王安石變法:究竟是利民還是害民?

提起王安石,很自然會想到王安石變法。

這場變法從醞釀時起,直至今天,爭議就沒有停止過。

王安石變法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是君臣聯手“割韭菜”,還是一場追求富國、強兵的變法?抑或是導致了北宋滅亡的原因?還是說那是一場帶有近代性質的改革?

宋神宗與王安石

王安石

宋神宗

宋神宗在位期間的熙豐變法(即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高光時刻之一。這場變法的導演王安石,則是一位“三一流”士大夫——一流的文學家、一流的學問家、一流的政治家,即便是大詩人蘇軾、大學問家司馬光、大軍事家王韶,論“綜合成績”,恐怕也要相形見絀。

王安石變法歷來爭議不斷。

否定者認爲變法導致宋朝底層百姓備受盤剝,北宋也因此斷送了立國以來形成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優良傳統;

讚揚者則認爲,這場變法的一些舉措體現了許多近代纔出現的國家經營之先聲,是宋朝站在近代門檻上的表現。

吳鉤持後一種論點,他認爲,王安石變法是國家主動開啓近代化的一次偉大嘗試。這一觀點與學者梁啓超、黃仁宇等人認爲的宋代具近代氣質的說法是暗合的,近代學者陳煥章也感慨:王安石是近代性的體現者,“如果他的計劃全部得以貫徹施行,那麼,中國早在一千年前就應該是一個現代國家了”。

內憂外患,王安石如何破局?

《宋神宗與王安石》從北宋第六代皇帝、神宗趙頊繼位說起:1067年,20歲的趙頊接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王朝,這個王朝內因三冗問題而深陷財政危機、國窮民困,外有遼國、西夏等勢力虎視眈眈。

改變局面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財政危機。司馬光、張方平等保守派主張循舊路,節流到底。唯獨王安石,從開源的角度提出“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理財大綱,深深吸引了神宗。於是,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圍繞富國、利民、強兵,逐一推出變法舉措,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民生等諸多領域,尤以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頗具顛覆性,體現了近代纔出現的國家經營思想。書中對這些變法舉措的出臺、推行、爭議作了極細緻的描述和分析。

但變法挑戰時代傳統,極大地損害了權貴利益,引發滿朝官員鋪天蓋地的謾罵與抵制。《宋神宗與王安石》中細膩還原了保守派與變法派間火藥味十足的攻防戰,生動展現了北宋治國精英的羣體面貌——既有宋神宗、王安石的積極進取,也有司馬光、文彥博等人的保守乃至迂腐。

10月7日19:30,宋史研究者、知名歷史作家吳鉤做客天一文化講壇直播間,講述宋神宗與王安石的跌宕人生,還原熙豐變法波瀾壯闊的歷史全貌,再現新舊黨間激烈的衝突與爭鬥,徹底讀懂這場改革的邏輯與得失。

↑視頻號直播,點擊按鈕一鍵預約↑

01

—分享嘉賓

吳鉤宋史研究者,宋史暢銷書作家。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宋朝文明,主張“重新發現宋朝”“重新闡釋傳統”,著有“吳鉤說宋”經典系列,含《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現代的拂曉時辰》《宋潮:變革中的大宋文明》《宋仁宗:共治時代》。其中,重點介紹宋人生活的《風雅宋》一書出版後好評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國好書”在內的衆多大獎。

02

圖書推薦

《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上下冊)》

吳鉤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

王安石變法是北宋神宗時期的重大改革,它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利民還是害民?抑或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引發的爭議至今不斷。

1067年,20歲的宋神宗趙頊接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帝國:內因三冗問題而財政困頓,外有遼國、西夏等勢力虎視眈眈。該如何處理危機?司馬光、張方平等保守派主張循舊路,節流到底。唯王安石,從開源的角度提出“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理財大綱,深深吸引了天子。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圍繞富國、利民、強兵,逐一推出變法舉措,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民生等諸多領域,尤以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最具顛覆性,體現了近代纔出現的國家經營思想。書中對這些變法舉措的出臺、推行、爭議作了細緻的描述和分析。

但變法損害權貴利益,挑戰傳統觀念,引發滿朝攻訐。書中細膩還原了保守派與變法派間火藥味十足的攻防戰,生動展現了北宋治國精英的羣體面貌——既有宋神宗、王安石的積極進取,也有司馬光、文彥博等人的保守乃至迂腐。

本書摒棄過往以全知視角點評歷史的做法,力圖帶領讀者回到現場,跟隨主角們一起經歷那段跌宕起伏的不凡過往。

03—

分享時間

10月7日(週一)19:30

04

分享地點

“天一文化講壇”視頻號

“麥遊記”會員持續招募中

歡迎掃碼加入 ↓↓↓

進入天一文化講壇交流羣

與更多同好一起交流

(更多活動詳情,請持續關注天一文化講壇公衆號)

編輯 | 不辭

海報 | 萌萌

審覈 | SEVEN

來稿郵箱:tianyitalk@163.com

還可在bilibili站內、抖音搜索“天一文化講壇”

“天一文化講壇”是河南天一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文化品牌,將以劇場演講、視頻短片、線上課程等形式,關心過去、當下與未來,探討與人有關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