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集五福”闖關難度大增,支付界的春節“電子民俗”還能走多遠?| 大廠金融事
正值我國農曆新年,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平臺的集福、紅包等“電子民俗”再次如約而至。
支付寶“集五福”進入第十年
過去十年來,支付寶“集五福”憑藉過億用戶的深度參與,已經成爲現象級的春節IP。
今年1月,在上海舉行的“2025支付寶集福啦發佈會”上,支付寶官方宣佈,平臺對今年的“集五福”活動做了重大調整,從往年只集一套(5款各一)變成了29套,每套福卡也是5張,每套卡都有它的“稀有卡”(如敬業福),每個用戶限集5套。甄嬛傳主題福卡是其中之一,它的稀有卡有可能是“眉莊小主”。此外,還有迪士尼、奧特曼、漫威、樂高等各類主題福卡。另一個變化是,往年集齊1套五福要等到除夕開獎,今年活動開啓後,用戶每集齊一套卡就可隨時兌換紅包。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2016年支付寶創設集五福活動以來的整整第十年,與以往集福不同,今年主要有兩大特點:第一,隨着今年的集五福活動即將結束,不少用戶卻反映難度比以往而言有較大提升,不僅“稀有卡”在平日中很難獲得,而且要闖過五關,拿下最高的288元紅包可並非易事。有用戶在社交平臺曬圖顯示,雖然今年集福仍有超過5.3億用戶參與,截至1月25日,僅有8300餘名用戶獲得288元的高額紅包。而此前,往往有超過2億用戶都能夠在除夕開獎前完成集五福平分數億元的大獎。第二,也有用戶向界面新聞記者反映,支付寶的集福活動多了一些“營銷味”,要集齊後續的福卡,必須通過做遊戲、看視頻、瀏覽指定頁面,付出超長的時間與精力成本,纔有抽卡的機會。這些關卡難度大、流程複雜、廣告多,成爲用戶在社交媒體吐槽的主要原因。
回顧從2016年以來的支付寶集五福遊戲的核心玩法也進行了多輪迭代創新,也成爲了支付寶在不同時期對於支付業務的探索創新方向的具體反映。
早在2016年,集五福主要通過“AR掃福”,用戶通過支付寶AR掃描現實中的“福”字或特定圖案收集福卡,結合技術增強趣味性,此外福卡還有多樣化收集方式,如新增螞蟻森林澆水、螞蟻莊園餵雞、小程序任務、直播互動、搖一搖等方式,降低門檻並提升參與感。2020年起,部分福卡採用區塊鏈技術生成,確保唯一性和可追溯性,並加入了AI技術,如AI生成福字、AR場景互動,提升科技感和新鮮度。此外,集五福活動還一直在探索支付寶的社交屬性,通過交換、贈送、索要福卡促進社交互動。
微信全面開通DIY紅包封面和語音拜年紅包
作爲2014年1月春節期間誕生的“黑馬”,微信紅包至今已經走過了11年。微信紅包藉助微信的強社交黏性,讓春節期間的“搶紅包”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社交儀式。微信數據顯示,僅在2024年除夕夜,用戶共搶到50.8億個微信紅包,發送“拜年紅包”1.9億次。
今年春節期間,據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微信支付繼續探索支付與社交功能疊加的新可能。
根據微信支付公開披露,1月25日,微信紅包全面開通個人DIY 製作封面。微信官方顯示,除了在發紅包時可以做封面,“製作紅包封面”還有兩個入口,接收到別人發送的“自制封面”紅包,可以在打開紅包後,畫面右上角進入“製作紅包封面”,或直接在搜一搜“製作我的紅包封面”,給紅包“美顏”。
此外,微信拜年紅包還新增了語音拜年功能,發紅包可以順便把祝福親口說出來,一起發送。如果收到紅包的人恰好不方便聽,這段語音祝福還將在按下播放鍵的同時刻,轉爲動態文字,浮現在紅包上。此外,收到「拜年紅包」時,還可以點擊紅包最下方一行字,一步把這段祝福設置爲微信狀態。狀態小圖標將化爲“福”字,顯示在微信名稱的右方。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11年來,微信紅包的功能逐步豐富,最初只是簡單地收發紅包功能,後分爲拼手氣紅包和普通紅包兩種基本形式,2015年又推出拜年紅包。在隨後的幾年裡,功能擴展更多。如2016年拜年紅包可添加圖片,2019年又推出添加表情功能。2021年春節前夕,微信官方對部分達標的個人用戶開放定製紅包封面功能,曾引發了一輪紅包封面的製作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