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養老產業規模達6萬億,如何匹配3億老人“剛需”成關鍵

作爲現代科技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新興模式,智慧養老正在爲解決養老難題提供一系列創新方案。

由中國老齡產業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表示,依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現代信息技術,智慧養老模式正在爲老人、機構提供實時、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務,最終目的是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報告》提到,當前智慧養老涵蓋四大應用場景,包括政府監管、養老機構運營管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以及智慧居家養老服務。

第一財經記者在此前舉辦的2024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和康復醫療博覽會(下稱“老博會”)上了解到,以智慧養老產品爲重點內容的展商比例已達25%,其中,健康管理、養老監護、助行設備等產品滲透率在進一步提升。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697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1.1%。近3億老人邁入智慧養老時代,該模式有何痛點與難點?產品技術迭代動力不足、商業化受阻等難題,該怎樣破解?

技術迭代是剛需

政策對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

繼2017年國家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佈《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後,4批次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單位評選工作和《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編制先後開展;2021年,《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啓動實施,該文件同時明確,要重點發展健康管理類、養老監護類、康復輔助器具類、中醫數字化智能產品及家庭服務機器人5大類產品,並帶動傳感器、微處理器、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突破,實現多模態行爲監測、跌倒防護、高精度定位等實用技術攻關。

一位智慧養老領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文件發佈以來,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不斷豐富,標準體系初步建立,產業發展格局也逐步清晰,如大型企業多以打造綜合性解決方案爲主,中小企業則以開發器械或設備爲主;儘管如此,智慧養老領域仍然面臨技術產品供給不足,融合應用不夠,產業公共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

比如,大型頭部企業,南京新百旗下安康通、海爾智慧康養等均打造了一套基於居家、社區、養老機構等不同場景的綜合解決方案。“我們的家牀服務可視化大屏(包含硬件和軟件)可以爲老人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監護和照護;其中,硬件部分搭載了煙霧報警器、門磁傳感器、毫米波雷達呼吸心率、防跌倒檢測儀、體徵監測儀等一系列設備,軟件部分則是上述設備的數據反饋和實時預警集成。目前,該模式已在南京、泰州等地社區落地,政府是這一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購買方。”安康通相關負責人在老博會舉辦期間告訴記者。

再比如,一些中小型企業則瞄準智慧養老裝備。記者在優龍機器人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老博會上展示的一款柔性外骨骼機器人,通過安裝在老人腿部,其動力系統可以捕捉到老人的運動意圖,實現精準步態預判,以及解決偏癱遺留下來腿部一邊行走不順的問題;該款產品售價約在2萬~3萬元之間。

“未來,智慧養老產品與服務可以解決60%以上的養老難題,甚至更多,這主要是由於現階段養老護理人員的短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羅守貴告訴記者,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是大勢所趨,今後無論是在家庭、社區還是養老、護理機構,機器人或相關智慧化設備都能節省大部分人力,實現包括遞送、代步、助餐、助浴等在內的功能。

不過,羅守貴也表示,現階段市場中一些智慧監控和照護的設備,技術上未能達到實際效果,包括老人跌倒的預警準確率是否足夠高,如何精準避免被幹擾和誤判,應急響應速度如何等功能都需要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研發部門應跨前一步,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老人等深入溝通,才能得出明確的、準確的需求,避免開發一批同質化的智慧養老產品;此外,智慧養老產品和高價值、高含金量的技術並不矛盾。”

對此,羅守貴建議稱,第一,企業的研發部門需要和養老機構開展各類合作,真正通過產品的不斷試用或應用讓產品性能實現“螺旋升級”,產品技術也會因此更加成熟;第二,行政部門應多以資金或鼓勵方式促成街道或社區與企業簽約,扶持一批智慧養老試點、示範項目。

需從“適老化”到“老年友好”

根據智慧健康養老產業聯盟測算,2017年我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規模約爲2.2萬億元,2020年增至4.27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8%;2023年,我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規模約爲6萬億元。

上述《報告》也稱,現階段,我國智慧養老產業領域,一方面,由央國企、保險、地產等多元市場主體陸續加入,豐富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另一方面,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日趨多元化,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自助式健康監測設備百家爭鳴,管理類信息平臺初具規模。

談及我國智慧養老產業格局,國藥康養總經理徐亞峰告訴記者,當前,智慧養老平臺更多是政府養老信息監管平臺,真正的養老服務平臺需要應用場景先行,智能硬件與養老服務充分融合。此外,一些老年人剛需且高頻服務比如陪診、慢病管理、上門醫療、專病護理、安寧療護等方面需求仍未能得到充分滿足。

徐亞峰稱,智慧養老行業所存在的痛點、難點包括:服務企業與產品企業融合不夠,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機構融合不夠,養老事業和銀髮產業融合不夠,智慧化平臺與落地應用場景融合不夠等。

爲此,他建議,第一,需要由政府牽頭來組織協會、院校、企業共同制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及應用場景標準;第二,應對現有養老服務設施提檔升級,擴大數智化養老服務和產品的場景應用,做到可體驗,可宣教,可轉化;第三,是要加大智慧養老企業研發生產、推廣、資金及政策扶持力度;第四,是加大智慧養老相關人才培養,向社會輸出專業化,高素質人才,提高行業整體服務水平。

“在爲數不長的時間內,衆多從安全、護理、出行、移位、康復、緊急救助、環境改造等老年人剛需的智慧產品投入市場,進入老年人生活的環境中應用,讓科技改變生活在養老行業中得以實現。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做法。”長三角區域養老服務促進中心理事長馮建光告訴記者。

馮建光稱,詳細來看,圍繞高齡、獨居、失能、失智的老年羣體,一些如安全報警、監控監測、生命體徵、睡眠監測、防走失等產品開發應用得較多,這也更加契合老年人的真實使用場景。但產品本身的價值與市場化的價格,是決定行業產品應用規模的主要原因。

馮建光認爲,當前老年人羣心態更年輕、更有活力,因此,一些智慧化、數字化產品可以更細分,並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消費習慣去開發適宜產品,這會是更大的康養智能產品市場。例如,老年人居家用藥指導、慢病管理、健康保健、疼痛、睡眠、視聽覺等,以及與老年人居家環境有關的“智慧化居家適老化改造”等,都是具有市場潛力的領域。

“此外,智慧化、數字化企業要緊扣老年人可以有效支付的剛需,從產品和技術上突破,纔會有更好的發展。”馮建光說,如今的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更多的是體現“適老化”,比如讓字顯得更大一些等,更多“老年友好”內涵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