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小米SU7爆燃”令人扼腕。釐清事故責任之外,智駕與安全成爲熱議乃至爭議話題。
新能源汽車的飽和競爭,價格下探,智能向上。智駕是賣點、是未來,但安全是汽車產業的底線。
對於任何前沿技術的落地,需要時間、需要驗證,但不能以生命爲代價。企業不應該誇大某種能力的進度表,更不應該誇大技術凌駕於安全的“輕鬆感”,過度營銷是一種罪過。
智駕是這些年最耀眼的標籤,從自動泊車到高速領航,幾乎每一個車企都會強調自己進入智駕第一陣營。但光鮮敘事背後,模棱兩可的東西潛滋暗長:當方向盤逐漸讓渡給算法,安全是否真正成爲技術變革的基石?
僅在營銷維度,智駕競爭呈現出某種危險的割裂,一面是車企話術中頻繁出現“自動駕駛”“解放雙手”等誘惑性表述,另一面卻是用戶手冊裡密密麻麻的免責條款。
信息體系的不對等,導致了智駕認知的“羅生門”。事故只會偶發,但營銷夜以繼日。在不少消費者的意識裡,智駕、高階智駕等描述,會被認爲是“自動駕駛”。但實際上,鑑於相關法律法規和基礎設施尚未配套,國內智駕仍然處於L2到L2+的輔助駕駛層次,離自動駕駛相去甚遠。
逐利之下,企業面臨技術倫理困境,一旦天平傾斜,把智駕的概率安全偷換爲絕對安全,技術光環遮蔽安全邊界,創新就會異化爲風險。
破解智駕的安全困局,必須把安全放在智能前面。L2後面,還有L3、L4、L5,既然還在追求100%可靠率的路上,就不必爲89%的完成度沾沾自喜,哪怕它超越了競爭對手。更不能拿89%的完成度,爲消費者炮製完美幻象。
不少車企會強調“安全冗餘”原則,但現在看來,尤其對於智駕等躍進式功能,安全冗餘的成本遠遠不夠。
透明化的機制至關重要。理想汽車CEO李想呼籲,統一自動駕駛的中文名詞的標準,“L2和L3什麼的用戶聽不懂,都是專業話術”“一個多餘的中文字也不要有,避免誇張的宣傳造成用戶使用的誤解。在推廣上剋制,在技術上投入,對用戶、行業、企業都長期有利”。
而在用戶交互層面,車企要做的事情更多。比如,如何清晰標註智駕能力邊界,告知功能侷限,而非僅用“請接管方向盤”的模糊提示?營銷和銷售中的安全教育體系是否健全?購車前的風險告知、交付時的場景化培訓,到用車中的實時行爲監測,能否形成閉環管理?
速度70邁,心情是自由自在……前提始終是安全。智駕不是科技狂想曲,而是以毫米級精度譜寫的安全協奏曲。只有車企放下搶跑焦慮,從功能堆砌競賽轉向安全能力比拼,新能源智駕才能真正駛向可靠的未來。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