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特斯拉是對的?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招呼都不打。

毫不誇張地說,如今混沌的汽車市場環境下,也只有改變,才能不被淹沒在浩浩湯湯的時代潮流之中。

或許是被雷軍刺激到,亦或是“靜極思動”,尹同躍、魏建軍等汽車圈“老將”,紛紛走進直播間,走到臺前。

走“親民”路線是件好事,畢竟輿論場不能只讓一家獨大、兩家獨大。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竟然需要魏建軍、尹同躍這樣的“高人”,親自直播?

答案只有一個:智能駕駛。

亂拳打死老師傅。很無奈,但也很符合邏輯。

從李斌、李想、何小鵬,到餘承東、雷軍、魏建軍,汽車市場正在形成一種“董事長帶頭吆喝”的新業態、新風氣。而市場就是這麼不講道理——

別人都做直播,你爲什麼不做直播?別人都行,你爲什麼不行?

智能駕駛更是如此,新能源汽車時代,智駕能力的強弱,正在成爲衡量一家車企的關鍵標準。

智駕,是一塊試金石

如今的汽車市場,智能駕駛早已成爲嘴邊的口頭禪。從一開始特斯拉的鼓吹,到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的追捧,再到現在各大車企都趨之若鶩,智能駕駛一路走來,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冰與火”。

好消息是,消費者被教育的不錯,基本上都可以接受智能駕駛的概念。但這枚硬幣的另一面,人們對於高階智能駕駛的需求,依舊難以得到滿足。

“新能源汽車時代,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

話說的多了,也就成了真。但無論如何,從汽車市場的角度出發,智能駕駛確實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對於各大車企而言,能否做好智能駕駛,成爲了展現實力的“試金石”。

沒有智能駕駛,算什麼智能車?

早期的特斯拉,之所以能夠快速在各大市場打開“名號”,除了產品本身之外,智能駕駛就是一個關鍵噱頭。以至於後來的蔚小理,有樣學樣,紛紛將智能駕駛放在了戰略高度。

華爲、小米,也沒能脫離這一“潛規則”。

華爲的HI模式也好,鴻蒙智行模式也罷,都繞不開“智能駕駛”能力的加持。而小米汽車更是在小米SU7(參數丨圖片)未落地之前,就立下了2024年智駕第一梯隊的目標。

再到現在,老牌車企也紛紛發力智能駕駛。甚至連長城、奇瑞都派出了董事長,親自直播爲自家智能駕駛能力站臺。或許他們自己也知道,再不發力智駕,就真的有些來不及了。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市場就是遵循着如此樸素的競爭規律。智能駕駛,更是如此。

智能駕駛與電驅動“絕配”。歐陽明高院士也曾在電動汽車百人會上,這樣評價燃油車與電動車的優劣:

“電動汽車具有智能化的先天優勢,燃油車自動駕駛無法跟電動汽車相競爭。發動機控制的精確性無法跟電機控制相提並論,反應的時間也無法相提並論,這是常識。”

也正是因爲這一原因,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的概率,增添了不少把握。大家如此積極地內卷智駕,其實都是爲了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佔到一個更好的位置。

未來,就是純視覺?

智能駕駛好,大家都需要。

但儘管這一條“路”擺在那裡,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走得通。亦或者說,因爲企業體系的束縛,技術能力的缺失,想要實現智能駕駛的上車落地,並不容易。

別的先不說,就智駕方案是否配置激光雷達一事,便十分棘手。

馬斯克曾經放言,“False and foolish=HD maps and LiDAR”,翻譯過來就是,高精地圖和激光雷達就等於錯誤和愚蠢。所以,特斯拉一直是純視覺智駕方案的堅定擁護者。

而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激光雷達卻被廣泛使用,蔚來、小鵬、理想等,要麼1顆放在頭上當“犄角”,要麼2顆放在大燈附近,甚至還有3顆、4顆的激光雷達配置,主打一個“安全”。

好在激光雷達產品在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廠商的努力下,成本一降再降,不然如此多的硬件成本堆積,別說實現“智能駕駛平權”了,打價格戰的機會都沒有。

而在國內,做智能駕駛最早的,要數百度。現在,百度高階智駕功能落地到了極越01上面,卻也是選擇了純視覺智駕方案。

無獨有偶,不久前的華爲鴻蒙生態春季溝通會上,餘承東也首發了華爲純視覺智駕方案HUAWEI ADS基礎版。“遙遙領先”的推動下,純視覺智駕方案的關注度,再上一個臺階。

從激光雷達、高精地圖的融合感知智駕方案,到丟掉高精地圖的無圖智駕,再到丟掉激光雷達的純視覺“全國都能跑”,似乎整個智能駕駛的發展線路,就是由這3個階段組成。

尤其是“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智能駕駛的功能性、技術性等,愈加收斂。成本較低的純視覺智駕方案,反而變得愈加火熱起來。

很巧合的是,近幾年智能駕駛的發展,好像最終又重新回到了純視覺智駕方案上面。難道說,特斯拉是對的?

當然,這裡並不是鼓吹純視覺就一定會是智能駕駛的未來,畢竟多條技術路線共同發展,必然會是接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常態。

但想要提醒的一點在於,現階段,連華爲都在看好的智駕路線,大概率不會是一條歧路。而其他車企們,是否也應該將“純視覺”的技術路線,提上研發日程了?

事實上,關於智能駕駛,自我孵化也好,尋求外供也罷,終歸要有一個Plan A,一個Plan B。而在這個複雜多變的新能源汽車時代,牌桌上的位置,不會留給那些“躺”着賺錢的人。

至於剩下的那一部分“明知應爲而不爲”的車企,也終歸會被淹沒在時代的塵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