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的隱私保護問題該引起重視了
張智全
家住北京的新能源車主李先生近日在與汽車AI聊天后深受困擾,因爲他發現AI掌握了自己近一個月的全部出行信息。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指數不斷創新高,新能源汽車相關設備正每時每刻收集並上傳着車輛內外信息。如何明確數據使用與隱私保護的邊界,保護車主的隱私安全,成爲許多車主關注的問題。(11月27日《法治日報》)
智能化的新能源車能夠準確覆盤車主出行軌跡,如果這些個人隱私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車主將會面臨人身和財產安全問題,後果不堪設想。更令人憂慮的是,智能汽車精準掌控車主隱私信息的現象並非孤例。智能汽車在發展的同時,如何兼顧車主隱私的安全保護,已成爲一道現實必答題。
坦率地講,智能汽車收集車主部分個人信息有一定必要性。此舉不僅可以讓車企根據反饋信息,滿足車主對駕乘的迭代升級需求,也可以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進一步改進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特別是在交通事故發生後,車企可以根據收集到的行車速度、行車軌跡等相關信息,第一時間判斷事故緣由,提供直接證據,幫助相關方釐清事故責任,促進事故糾紛的妥善處理。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車企可以無限制地收集車主個人信息。民法典規定,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個人信息保護法則進一步規定,個人信息的處理須取得個人同意。實踐中,不少新能源車企既沒有事先告知車主也沒有徵得車主同意,擅自自動收集並公佈車主座艙數據信息,超過了必要的尺度和法度。
車企無節制地收集車主個人信息,並將此舉視爲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的技術要求,與相關法律規則在目前尚不完善有關。綜觀現行相關法律法規,不論是個人信息保護法,還是《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對車企收集車主個人信息的規制更多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缺少逐一細化的具體情形。
“法者,治之端也”。繫好智能汽車車主隱私“安全帶”,在強調車企必須充分尊重車主個人信息處理選擇權的同時,更要與時俱進完善法律。相關部門要順應智能汽車車主個人信息保護的安全要求,以上位法爲遵循,制定專門針對車主個人信息保護的行政法規,就車企過度收集車主個人信息的行爲,列出不敢爲的責任清單,並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只有爲監管執法提供更加明晰的法規依據,才能更好實現對車企過度收集車主個人信息全面、系統的監管,進一步築牢車主隱私保護的法治基石。
當前,我國智能汽車正快速普及,強化車主隱私保護已經刻不容緩。車企只有尊重車主處理個人信息的選擇權,加強相關數據保護,依法履行數據安全義務,爲智能汽車數據繫好“安全帶”,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賽道上行穩致遠,確保智能汽車真正駛向智慧、便捷、安全的未來。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