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圖譜不能缺角 教育部責無旁貸

白先勇(中)到處演講,還在大學開課,面對臺下的年輕人,他與時俱進,用許多當代語彙來形容書中角色,讓「紅樓夢」更加趣味橫生。圖爲2018年7月19日,白先勇舉行「正本清源說紅樓」新書發佈會。(本報資料照片)

世新大學中文系傳出114學年將停招,引發各界關注,在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下,中文系相對弱勢。教育部應該比照過去處理「性別研究所」的方式,透過政策確保一定數量的大學中文系存在,不讓知識圖譜缺角。

依《大學法》規定,系所增設、調整系屬大學自主權責,由各校衡酌自身資源條件,自主進行系所增設調整。臺灣少子化嚴重,各大學莫不努力調整因應,最後招生不佳、學生出路不夠好的校系,可能會被犧牲,中文系就名列其中。

不過中文學科是知識圖譜裡面的基礎性學程,是人際溝通的工具,是文化的傳承,當學生的中文不好時,其他學科表現可能也不好,這凸顯出中文系的必要性。一旦像中文系這樣的人文學科萎縮或消失時,大學殿堂缺了樑柱,校園少了博雅學風,社會會愈來愈缺人文精神,對國家發展有負面影響。

2022年11月,世新校方以性別研究所「不賺錢」爲由,意圖將其停招,結果引來軒然大波。教育部在今年1月決議,以推動性別平等是國家重要政策爲由,補助世新、高師大、高醫等3所性別所,讓臺灣的高教殿堂可以繼續培育研究性平專業的人才。

中文系現在也面臨與先前「性別研究所」相同處境,需要教育部挹注資源。在少子化浪潮下,國內未必每個大學都要有中文系,但中文系有存在的必要,教育部可透過考覈與政策確保辦學優異的中文系不會消失,讓知識圖譜可以完整,也避免社會發展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