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當兩岸陸船事件共識遇上全球反中大會
2024年「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峰會30日將於臺北舉行,來自25國、約50名國會議員與歐洲議會議員將齊聚一堂。圖爲IPAC在2022年訪臺。美聯社
今年2月14日發生的金門陸船翻覆事件,原訂24日在金門協商簽署共識,但因凱米颱風攪局,延到下週舉行。事件延宕5個多月還差臨門一腳,相關人員都說,好事多磨。持續奔走兩岸的立委陳玉珍表示,天氣好轉後,雙方馬上會面,讓事件圓滿落幕。
不過,下週臺北也將舉行一場全球反中大會,賴清德總統和副總統蕭美琴都將出席「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峰會發表談話。陸船共識協商與IPAC峰會同時登場;金門正在小心堆疊兩岸善意,臺北卻用力吹起全球反中號角,這場景總有說不出的弔詭,希望不要再好事多磨。
兩岸之間有更多好事多磨,主要是雙方善意與互信不足。金門陸船翻覆事件,原本我方執法有理,但海巡署不能清楚交代,海委會又有太多政治操作,反而讓事件複雜難解。在兩岸人士不斷穿梭溝通下才終於達成共識,雖因颱風延期,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仍說,希望就此保持溝通,妥善解決相關問題。
不過,大陸底線相當清楚。雙方協商簽署解決陸船事件共識時,外傳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也會在金門,但朱鳳蓮重申,只有承認一中原則,回到九二共識,兩岸交往纔不存在障礙。換言之,陸方仍然拒絕兩岸官方接觸,只願意務實解決兩岸人民碰到的實際問題。
問題是,兩岸官方敵意持續升高,隨時壓垮僅存的善意。賴清德以新兩國論挑起硝煙,中共軍演懲獨更不手軟。國臺辦痛批賴清德的民進黨全代會致辭,賴政府由外交部出面迴應,學者解讀此際由外交部扮黑臉,讓陸委會發揮促進兩岸善意循環的角色。但由外交部迴應國臺辦,卻不啻是新兩國論的實踐。
尤其,IPAC臺北峰會將有來自25國、約50名的國會議員與歐盟議員齊聚一堂,討論如何齊一各國步調應對中國崛起的威脅,而臺海穩定議題自然是今年最重要主題。但IPAC反中色彩鮮明,參與的各國議員也多屬對中鷹派。外交部邀來這個歷來最大規模的訪臺議員團,其意義不言可喻。
臺灣極力拉攏全球反中勢力之際,北京也正爲全球兩大沖突熱點——中東和烏克蘭——尋求和平解方。巴勒斯坦14個派系簽署《北京宣言》,烏克蘭外長訪陸表達重視大陸推動俄烏停戰的意見。當IPAC要求民主國家團結應付中國對國際秩序的威脅,烏克蘭卻讚賞大陸維護和平與國際秩序的積極建設性作用。
諷刺的是,我前外長吳釗燮五月還在《外交事務》撰文呼籲全球民主國家團結,共同捍衛烏克蘭與臺灣;烏克蘭外長庫列巴訪陸卻稱,烏方支持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將繼續堅持一箇中國原則。
這就是國際現實。賴清德在熱烈迎來IPAC年度峰會時,不能忘記這個國際現實。其實,維護臺海和平,兩岸的善意、交流與對話,應是最有效的途徑。至於讓外交部大唱反中旋律,卻教陸委會去堆積善意循環,則完全超乎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