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易會滿、郭樹清、易綱、潘功勝最新發聲!信息量大,劃重點→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21日出席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就如何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下一步我國從哪些方面着力,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作出了系統闡述。

來看重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方向、結果,“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是路徑、過程。如何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這涉及深化改革、防範風險、加強監管等諸多方面,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須認真考慮三方面問題:上市公司結構與估值定價、資本市場的投資文化、投資者結構。

·應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

·應更加註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揚穩健執中、求真務實、重諾守信、謙虛謹慎等文化理念,並健全與之相適應的公司治理、激勵約束、風險控制和監管制度體系。

·證監會將在繼續發展壯大機構投資力量的同時,更加重視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採取更多管用舉措。包括:在信息披露安排上進一步突出簡明易懂,督促上市公司更加關注中小投資者訴求,更好落實先行賠付、責令回購、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等制度安排。

·進一步健全市場功能將重點把握五個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這個着力點、堅持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堅持守牢風險底線、堅持人民立場。

·密切關注房地產行業面臨的困難挑戰,支持實施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計劃,繼續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債券融資需求,支持涉房企業開展併購重組及配套融資,支持有一定比例涉房業務的企業開展股權融資。

·秉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借鑑國際最佳實踐,結合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特徵,深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統籌推進一攬子關鍵制度創新,擴大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不斷增強市場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深化新三板改革創新,紮實推進北交所高質量擴容;統籌推進投資端制度改革,豐富投資者類型,推動混合交易、融資融券等制度落地實施。

要點一:如何理解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易會滿表示,這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對資本市場提出的新要求。

“我理解,‘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方向、是結果,‘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是路徑、是過程。如何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這涉及深化改革、防範風險、加強監管等諸多方面,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易會滿說。

他表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總是與特定經濟體制、發展階段和社會環境相適應。

我國資本市場是在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市場規模躍居世界前列,市場結構大幅改善,制度型開放向縱深推進,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明顯提升,重點領域風險持續收斂、總體可控,市場韌性和活力全面增強。其中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走出了一條既遵循資本市場一般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要點二:“既遵循一般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着重體現在五個方面

易會滿認爲,“既遵循資本市場一般規律又具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着重體現在五個方面:註冊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風險防控、法治保障,以及投資者保護。

他提出,在註冊制改革方面,堅持尊重註冊制基本內涵、借鑑國際最佳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特徵3個原則,突出把選擇權交給市場這個本質,建立了以信息披露爲核心、全流程公開透明的發行上市制度。同時,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放管結合,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絕不是一放了之。比如,加強審覈註冊質量把關,統籌一二級市場適度平衡,強化擬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穿透覈查等。

“從註冊制試點情況看,市場各方總體上是認可的,獲得感也是強的。”易會滿評價。

易會滿認爲,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質量直接影響着市場功能的發揮。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監管,大股東、董監高等“關鍵少數”公衆公司的意識明顯增強。同時,發揮合力,健全上市公司做優做強的制度安排,推動長期困擾市場的高比例股票質押、違規佔用擔保等問題得到大幅改觀。尤其是在退市改革中,堅持“應退盡退”,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努力做到既要“退得下”、又要“退得穩”,促進市場優勝劣汰。

談及風險防控,易會滿表示,這幾年,我國資本市場較好應對了新冠疫情和境外輸入性風險的衝擊,保持了總體平穩。這與我國特有的風險防控制度機制是分不開的。

比如,實行賬戶實名制,建立了直接持有的賬戶體系,加強對資金的穿透監管,完善漲跌幅限制。控制過度槓桿,綜合施策治理市場亂象。期貨市場逐漸形成了保證金集中監控、持倉限額等制度規則,有效應對了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風險。對外開放統籌開放和安全,強化跨境資金的風險監測監控,努力做到“看得清、管得住”。

他還提及,我國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和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市場生態明顯好轉。長期以來違法成本過低的情況得到根本扭轉,“零容忍”執法震懾顯著增強。

就投資者保護,易會滿提及,資本市場不斷健全事前教育宣導、事中監管服務、事後維權救濟相銜接的投資者保護體系。尤其是既借鑑境外有益經驗,又結合國情對防止濫訴作出制度安排,建立了中國特色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

要點三: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須正確認識三方面問題

易會滿表示,圍繞“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的總目標,圍繞“中國特色”和“資本市場一般規律”的有機融合,圍繞各方的期待和關切,需要對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基本內涵、實現路徑、重點任務作更加深入系統的思考。

他說,當前制約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的諸多因素中,既有對“中國特色”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落實有偏差,簡單搞“拿來主義”的問題;也有對“資本市場一般規律”認識不全面、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問題。

“這裡面既有市場的問題,也有監管的問題,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問題。”易會滿說,我國資本市場建設必須在遵循資本市場一般規律基礎上,更好體現中國特色,走好自己的路。

就此,他提出三方面問題供各方討論:

問題一:上市公司結構與估值定價

易會滿說,我國資本市場具有明顯的新興加轉軌特徵,上市公司結構也體現出與經濟體制演進變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相適應的趨勢。

證監會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各種所有制經濟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目前國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國有金融企業市值佔比將近一半,體現了國有企業作爲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地位;民營上市公司數量佔比超過三分之二,近幾年新上市公司中民企佔到八成以上;外商控股上市公司市值佔比約4%。

“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覆蓋全部行業大類、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上市公司結構,既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大特徵,也是一大優勢。”易會滿說,要深刻認識我國市場的體制機制、行業產業結構、主體持續發展能力所體現的鮮明中國元素、發展階段特徵,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

他表示,估值高低直接體現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認可程度。上市公司尤其是國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練好內功”,加強專業化戰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公衆公司意識,主動加強投資者關係管理,讓市場更好地認識企業內在價值,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應有之義。

問題二:資本市場的投資文化

易會滿提到,恪守“看門人”責任是國際上對保薦中介機構的基本要求,把真實的公司選出來是底線,把優秀的公司選出來是水平。但有的機構過於關注“可批性”,對“可投性”重視不夠,甚至還有的“帶病闖關”。專業專注是一流投資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但一些投資機構還沒能牢固樹立價值投資的理念,熱衷於追逐市場熱點,“散戶化”特徵明顯。

“我們要充分吸收借鑑成熟市場尊崇法治、恪守契約精神等理念,完善相應的會計覈算、考覈評價制度,秉持專業態度,涵養良好的職業操守,讓資本市場更加健康、充滿活力。”易會滿說。

易會滿提到,要把資本市場一般規律與中國市場的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於“兩個結合”重要論述的具體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我國經濟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真誠歡迎境外機構和資金更廣泛、更深入參與中國資本市場。

A股市場境內投資者持股佔比超過95%,機構做投資更要研究把握好這些基本特徵,要有獨立的專業判斷和研究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不能急功近利、過於浮躁。

要更加註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揚穩健執中、求真務實、重諾守信、謙虛謹慎等文化理念,並健全與之相適應的公司治理、激勵約束、風險控制和監管制度體系。

問題三:投資者結構

“從全球看,各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差異較大,也沒有最佳的投資者結構,但機構化是一個大趨勢。”易會滿表示,近年來,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正在發生積極的趨勢性變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和交易佔比穩步上升,個人投資者交易佔比逐步下降到60%左右。

他說,個人投資者數量超過2億,這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市情,是市場活力的重要來源,也是市場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支撐。證監會要在繼續發展壯大機構投資力量的同時,更加重視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下一步,證監會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採取更多管用舉措。包括:在信息披露安排上,進一步突出簡明易懂,讓中小投資者願意看、看得明白;督促上市公司更加關注中小投資者訴求,提供平等、暢通的交流渠道;更好落實先行賠付、責令回購、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等制度安排。

要點四:進一步健全市場功能將重點把握五個原則

易會滿指出,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堅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形成合力的監管理念,既不照搬照抄,也不固步自封,紮實推動資本市場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進一步健全資本市場功能。

他認爲,重點應把握好以下五個原則。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市場的力量與政府的作用更好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加快構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場生態,不斷推進資本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這個着力點。主動融入經濟社會大局,更好落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戰略部署,促進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制定實施新一輪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

“當前,要密切關注房地產行業面臨的困難挑戰,支持實施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計劃,繼續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債券融資需求,支持涉房企業開展併購重組及配套融資,支持有一定比例涉房業務的企業開展股權融資。”易會滿說。

三是堅持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秉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借鑑國際最佳實踐,結合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特徵,深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統籌推進一攬子關鍵制度創新,擴大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

四是堅持守牢風險底線。健全資本市場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穩妥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處置,推動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

五是堅持人民立場。牢記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監管使命,充分尊重投資者、敬畏投資者,完善立體化的投保安全網。

要點五:深化新三板改革創新紮實推進北交所高質量擴容

本月15日,北交所開市交易滿一週年。就此,易會滿表示,一年來,證監會堅持錯位發展、突出特色,推動北交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北交所各項基礎制度安排初步經受住了市場檢驗,上市公司中戰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公司佔比超過八成,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對新三板創新層、基礎層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層層遞進的市場格局進一步形成。

易會滿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深化新三板改革創新,紮實推進北交所高質量擴容;統籌推進投資端制度改革,豐富投資者類型,推動混合交易、融資融券等制度落地實施,提升市場流動性;完善債券、基金、資產證券化、指數等產品體系,進一步增強北交所市場功能和活力,以更大力度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加快社會領域補短板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我國總儲蓄率高、社會資金相對寬裕,只有統籌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居民個人等各方力量,才能優化配置各類資源,全面加快社會領域補短板的進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發表“加快社會領域補短板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主題演講時表示。

他提出,要借鑑“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一成功實踐,改革完善社會領域投融資體制。強化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配合,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銜接,支持符合條件的醫院、學校,以及文化、體育、養老、托育等機構藉助多種融資工具實現高質量發展。

“毋庸諱言,過去曾經發生過一些負面案例,有的醫院、學校由於盲目舉債或管理不善陷入經營困境。”郭樹清表示,爲避免發生類似問題,必須遵循各類社會事業的內在規律,差別化地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融資主體、金融機構各自的約束機制。要重點關注現金流平衡,科學設定債務融資預警監測指標,確保機構和項目健康可持續發展。

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也是改善社會領域供給的重要舉措。他表示,第三支柱方面,經過近些年的清理整治,目前真正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產品快速增加,爲人民羣衆積累了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養老責任準備金。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一年來,投保人數超過25萬,其中包括4.7萬新產業、新業態勞動者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養老理財已發行49只產品,規模合計1000億元。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已在五個城市試點推出。

“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最要緊的是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名實相符、運作安全的商業養老金融產品。通過優化大類資產配置,設立收益平滑基金和風險準備基金,爲不同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的羣體,提供相匹配的養老金融產品。”郭樹清表示,三個支柱所積累的養老保險資金,都應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收益、價值投資創造價值、審慎投資合理回報”理念,將一定比例投入社會領域的事業和產業,發揮出強大的“動車組”作用。

最近,由於市場看好經濟恢復前景,債券收益率有所上升,引發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

“這是市場自身調整表現,總體風險完全可控。”他表示,現在個人投資者可選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多樣,同時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複雜,需要很好地把握收益和風險的平衡。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收益必然伴隨着高風險,宣揚“保本高收益”“低風險高收益”肯定都是金融詐騙。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研究設立鼓勵商業銀行支持“保交樓”結構性政策工具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我國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支持比較有力。受疫情、外部衝擊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一些挑戰和下行壓力,穩健的貨幣政策及時加大了實施力度。

“從經濟運行效果看,我國宏觀政策力度把握比較合適。既有力支持了宏觀經濟大局的穩定,又在全球高通貨膨脹背景下保持了物價形勢的基本穩定,還兼顧了內外均衡。”易綱表示,過去5年我國CPI年均漲幅保持在2%左右;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貶值幅度小於其他主要貨幣,保持了人民幣幣值和購買力的基本穩定。在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同時,近年來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了相對穩定。

易綱表示,截至9月末,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爲40萬億元左右,過去5年的平均增長率爲2.6%,保持了相對穩定。近幾年,人民銀行通過降準來滿足貨幣信貸增長對中長期流動性的需求。據易綱介紹,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累計實施了降準13次,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15%降至約8%,共釋放了長期流動性約10.8萬億元,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基本穩定在38萬億元到40萬億元之間,而廣義貨幣(M2)餘額則從2017年末的近170萬億元增加到現在的260多萬億元,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比較穩固。

易綱表示,我國貨幣政策的一個特點是總量與結構相結合。“穩健貨幣政策不僅有總量上的支持,也有結構上的特色。”他表示,人民銀行聚焦供給側結構性的堵點、難點,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作用,持續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領域的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

結構性工具分爲長期性工具和階段性工具兩種。易綱表示,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是長期性工具,目前餘額是2.5萬億元;近年來,人民銀行創設了科技創新、交通物流、設備更新改造等專項再貸款支持工具,這些都是階段性工具,目前餘額約3萬億元。

易綱還在會上表示,房地產業關聯很多上下游行業,其良性循環對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調整,人民銀行配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降低了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易綱表示,針對前期一些房企風險暴露導致逾期交房,人民銀行出臺了20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設交付,並研究設立了鼓勵商業銀行支持“保交樓”結構性政策工具。最近,人民銀行擴大了支持民企發債的“第二支箭”,爲民企發債提供風險分擔,民營房地產企業也在支持範圍以內。

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人民幣資產避險屬性日益凸顯 中國外匯市場將保持穩健運行

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受“高通脹”和“緊貨幣”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包括外匯市場,經歷了劇烈震盪的一年,中國外匯市場展現了較好的韌性。

“中國外匯市場展現新特徵,韌性不斷增強。”潘功勝表示,與前兩次美元升值時期相比,2021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指數波動的敏感性降低。從全球範圍看,與主要發達和新興市場貨幣相比,人民幣貶值幅度處於平均水平。跨境資金流動雖有波動,但總體平穩有序。

潘功勝表示,人民幣資產避險屬性日益凸顯。今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債券普遍收益率上升、價格下跌,人民幣債券成爲少數價格穩定的金融資產。與其他新興市場債券不同,人民幣債券爲準安全資產,風險收益特徵與發達國家債券更接近。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以我爲主,利率和匯率走勢相對獨立,令人民幣債券在全球資產配置中呈現較好分散化效果。

“向前看,中國外匯市場將保持穩健運行。”潘功勝表示,一方面,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風險上升,通脹仍高於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將總體維持緊縮,美元短期仍可能高位震盪,市場機構預測美元升值動能減弱、強升值週期或已接近尾聲。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不會改變。前期穩定經濟增長的多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將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動能。

潘功勝表示,金融部門出臺了多項金融支持政策,配合房地產市場主管部門和各地政府,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加大保交樓金融支持力度,保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堅決阻斷、弱化風險外溢,穩定市場預期與信心。

在他看來,上述政策較好地發揮了逆週期調節的作用,產生了積極的市場效果。他表示,將堅持中央關於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方針政策,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遠近結合,標本兼治,推動中國房地產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未來,內外部宏觀環境的變化將有助於維護中國外匯市場穩健運行。

潘功勝認爲,從歷史長週期看,全球宏觀環境可能由“大緩和”走向“高波動”。20世紀80年代到2019年,全球宏觀環境以低通脹、低波動爲突出特徵,可視爲“大緩和時代”,但這一趨勢在2021年已發生轉變。疫情後主要發達國家的大規模刺激政策提振了需求,但供應鏈擾動、勞動力市場緊張、國際地緣政治衝突等限制供給恢復,主要發達國家通脹遠高於政策目標。主要發達國家經濟數據波動幅度大幅上升,全球宏觀環境或步入“高波動時代”。

“由於通脹尚在高位而經濟增長動能已放緩,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將面臨穩增長和控通脹的兩難權衡。”潘功勝表示。

記者:馬婧妤、樑銀妍、張瓊斯、韓宋輝

責編:邵子怡 校對:張 宇

製作:何永欣 圖編:趙雁旎 總審讀:朱建華

監製:張曉光 簽發:潘林青

版權聲明

上海證券報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權利,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鏈接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否則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