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炸彈!賺着中國錢,裝着美國芯?比亞迪與英偉達合作官宣!

“反對比亞迪用美國人的芯片!請比亞迪支持中國!”

2024年3月19日,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勳在全球科技盛會上發表了關於智能化變革的演講,在演講結束之後,他當衆宣佈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英偉達的最新一代智能汽車芯片將應用於比亞迪的智能汽車上。

這一消息一經公佈,立刻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和熱議,許多網友感到氣憤,爲什麼比亞迪不使用國內的芯片供應商?爲什麼要拒絕國產華爲去選擇美國的英偉達?

許多人也在網絡上評論,表示比亞迪用美國芯片賺中國的錢。

比亞迪作爲中國電動車領域的巨頭,宣佈與美國芯片製造商英偉達達成共識推進自動駕駛技術,這本就是一項令人注目的事,因爲它不僅代表着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在全球創新鏈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核心技術自主性的關注。

英偉達在芯片領域也算是巨頭,而據描述他們所研發的最新一代芯片,相較於上一代芯片來說性能提升了三倍不止,這極大地推動了高級自動駕駛領域技術水平的提升。

英偉達之所以選擇和比亞迪合作,也正是看中了比亞迪所擁有的巨大市場份額,比亞迪最開始做的是手機電池,當時的手機電池市場完全被日本公司壟斷着,卻驚人地從日本公司手中成功搶佔了手機電池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

比亞迪擁有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魔力,而如今的比亞迪早已今非昔比,僅一年,它就在中國賣出了一萬多輛電動汽車,電動汽車銷量甚至超過了特斯拉。

而此時全球正在提倡綠色環保,節能減排,中國也是治理環境污染的先行者,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發展能源電動汽車。

汽車電動化已經成爲了大趨勢,比亞迪可以說是已經佔據了非常有利的位置,對於英偉達來說,比亞迪是最佳選擇。

而對於比亞迪來說,雖然現如今已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但突破技術仍是第一要務。

早些年,比亞迪在五大汽車企業中被認爲實力較弱,因爲它從未達到過每年銷售60萬輛以上的汽車,但它對電動化的執着程度卻是最堅定的。

然而,比亞迪面臨的問題是內部管理能力一直未能得到提升,這導致雖然比亞迪在戰略方面走在了前面,但一旦問題被其他公司意識到,它們很快就會迎頭趕上。

在2017年全國電動汽車銷量前十中,比亞迪的增速較慢,雖然比亞迪在2005年至2010年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此後這種輝煌的成績再也沒有重現。

但從2018年開始,比亞迪就開始進入發力期,比亞迪在電動車領域的優勢主要來自其多年來提前多年進行的研發和佈局,在最初上市之時儘管有諸多缺點,但它至少領先國內其他公司一代以上,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其他自主品牌如上汽、長安等在電動車領域的投入也將逐漸增加,雖然他們的技術還不夠完善,但僅憑藉強大的外觀設計、渠道、營銷和品牌能力,就能夠從比亞迪手中搶佔市場份額。

比亞迪過去一直在自研芯片上堅定前行,更注重新能源汽車技術提升,使其在智能駕駛領域相對滯後。

自動駕駛芯片作爲核心,一直是各大車企競爭的焦點,但比亞迪在這方面投入有限。

從長遠來看,比亞迪很難一直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它需要加大內部管理能力的提升,並持續保持技術創新,以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

這也是比亞迪當下急切尋求突破的原因之一。

比亞迪因此選擇了英偉達的Thor芯片,希望藉助英偉達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從合作角度來看,這兩所中美企業雙方的優勢互補非常明顯。

英偉達的技術實力與比亞迪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相結合,可以預見到智能駕駛技術將得到快速發展,消費者的駕駛體驗也將是前所未有的。

由此來看,雙方的合作可以說是互利互惠,效益疊加,但還有人提出疑問,如今的華爲在芯片技術上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還是自主研發,國產企業強強聯手,豈不是更好?

這樣的選擇背後是否摻雜政治深意?是技術考量還是市場策略?誰都無法給出一個答案。

這也引發了公衆我國技術依賴的擔憂,如今科技是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而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科技較量最爲激烈,比亞迪此次放棄華爲而選擇英偉達,是否是在向美國暴露本國自主研發芯片的短板?

但實際上,英偉達和華爲之間仍存在客觀差距,英偉達在智能駕駛芯片領域來說,無論在圖像分析還是芯片算力方面優勢都很突出。

華爲雖近幾年表現突出,勢頭正猛,但與英偉達相比仍有差距,英偉達Thor車載芯片算力是華爲的五倍,同時能更精細地計算優化問題。

除此之外,比亞迪在國內已經佔據了一定份額,是時候向國際市場進軍。

而選擇與英偉達合作,可以藉助英偉達在歐美市場擁有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地位,快速打開比亞迪在國外市場的知名度,增加優勢,減少被排擠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我國雖然在科技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但仍然需要長期積累以及與全球先進技術資源合作實現共贏。

中國企業正處於快速進步的階段,尚未在所有領域擁有自主權,也許比亞迪和英偉達的合作可以爲中國企業的自主研發之路積累更多寶貴的經驗,成爲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融入全球創新鏈的重要一步。

想要取得進步發展,有時候僅僅靠自身努力或許不夠,承認自身不足,同時借鑑外來經驗,也許能打開快速發展通道,離擁有完全自主權的那一天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