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一條龍照護網建置 醫曝:高危險羣應篩檢這病變

針對中風防治,「中風守護者聯盟」專家論壇邀請專家深入討論,從政策、醫療供給面的源頭優化給予意見,希望建置腦中風共同照護網,一條龍照護並預防再次中風。(圖/康健雜誌提供)

衛福部統計顯示,中風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名,每年奪走1萬多條人命。可怕的是,中風的後遺症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中風患者更有高達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比一般人高出9倍,後遺症也遠比前一次嚴重!

●找出危險因子 預防初次甚至二次中風

臺灣的中風挑戰,與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有關。開啓臺灣中風登錄並擔任總主持人的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許重義指出,老化是中風最有份量的危險因子,年齡愈大、中風風險愈高。但不只年齡,腦中風的八大危險因子還包括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以及肥胖、抽菸、缺乏運動、有家族史、心房顫動。

臺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提醒,腦中風危險因子中,心房顫動容易被忽略,特別是陣髮型的心房顫動,往往需要多次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和診斷,及早治療纔可預防再次中風。

要預防再次中風的發生,除了必須改善生活習慣、持續監測中風危險因子外,從醫療端來看,病人必須規律服藥、定時回診追蹤。

加強健康識能,讓病人瞭解中風的嚴重性是最基本的,從政策面來看,衛福部國健署多年來除了透過多元管道並結合民間團體共同倡議腦中風的健康識能推廣,針對各危險因子宣導健康促進,並積極提供預防保健服務,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今年更與健保署、基層醫療院所合作推動「代謝症候羣管理計劃」,期能減少三高慢性病對腦中風的影響。

只要家中有一人中風,影響的不只是生活品質,對家庭經濟與社會醫療資源也是一大負擔。在全民健保的前十大醫療費用疾病排名中,腦中風醫療費用排名第9,但在大於80歲以上的族羣中排名第5;另從近5年腦血管疾病醫療利用概況來看,腦中風一年醫療支出約200億元,數字龐大令人咋舌。

爲降低醫療體系、家庭及社會照顧的負擔,健保署積極推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劃(PAC),透過照護品質的提升讓病人能在短時間內改善失能狀態,儘速恢復日常功能,減少病人家屬的直接照顧壓力,並降低醫療耗費的衝擊。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提出數據指出,PAC自2014年開辦後,截至今年2月已有38組照護團隊、217家醫院參與計劃,照護人數持續增加,「有9成腦中風PAC收案病人結案後功能有改善,效果良好。」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弘璋攝)

●追蹤病人出院後狀況 個管師是重要角色

政府在推行慢性病衛教及照護資源多年下,已略見成效;但現行醫療前線人力吃緊,衛教措施斷點多,醫療現場是否還有其他着力點能幫助患者避免再次中風?

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週中興直指,預防再中風不只在治療端的努力,還必須要有完整的腦中風防治共同照護網,才能弭平防治斷點,終結再次中風。

對中風病人而言,從中風入院治療結束後到出院,會遇到一連串的照護問題,包括選擇長照機構照護?聘用外籍看護?在家照顧或使用長照資源等,「一旦落入長照,每一個案平均需要照顧9.9年,」週中興說,平均每年每位腦中風患者的基本照護費爲50萬元,減少一箇中風病患,等於可省下500萬元的支出。

醫療的進步讓腦中風病人存活期延長,但病人出院後得面臨長期複雜的復健照顧,並需擔心再次復發,因此腦中風個管師的角色格外重要,「個管師是醫療橋樑、訊息傳遞的重要角色。」週中興認爲,要預防腦中風的再次發生,斷點關鍵就是個管師。

新光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也指出,個管師能協助追蹤病人狀況,鼓勵病人迴歸良好生活型態,提醒家屬注意中風徵兆,可惜現行醫院並沒有定額的個管師編制,建議中風防治應如癌症般需登錄,讓個管師持續追蹤。

●高危險羣預防腦中風 應篩檢心房顫動等病變

對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若能抓緊時間點施以靜脈血栓溶解、動脈血栓移除,就有機會降低對腦的傷害。謹記「舉手、微笑、說你好」中風徵兆評估口訣,一旦出現症狀就應快打119,縮短到院時間是拯救腦細胞最關鍵的一環,新北市政府下不少功夫。

此外,多位專家都提及,在中風高危險因子中,心房顫動與頸動脈狹窄病變是直接導致中風隱形殺手。臺大醫院名譽教授高明見博士呼籲,從預防醫學的角度看,要降低中風的發生,除了減少高危險因子外,在醫藥科技進步下,已可運用簡單方便的篩檢方法,找出中風高風險族羣,做確實有效的處理及治療。

他建議將中風防線往前推動,尤其是65歲以上、合併有代謝症候羣的病人,要將心房顫動及頸動脈狹窄病變列入預防篩檢對象,然後加以健康管理及治療,就能大幅減少中風的發生及其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