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接軌國際 拚2050碳中和達陣

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左起)、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共同探討如何建構淨零新經濟。圖/本報資料庫

工商時報主辦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7上午場在高峰對談「邁向淨零時代、開創國際競爭力」,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表示,臺灣用鋼產業年產值達6兆8000億元,從業人員逾115萬人,落實淨零碳排克服技術有其難度,預計2035年商業化進展才會顯現,對鋼鐵業來說淨零不是環保議題,已經是經濟議題,中鋼集團要和國際接軌,與國際20多家大鋼廠對標實踐碳中和目標,他並建議政府要管制低價高碳排鋼品輸入國內。

7日上午座談會由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主持,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高市副市長羅達生等人與談。

翁朝棟表示,集團規劃短中長期減碳路徑,預計2025年減碳7%、2030年減碳25%,2050年達標碳中和,逐步達成短期減碳、中期低碳、長期零碳排等目標。

中鋼運用集團廠房屋頂及再生水儲水池建置太陽光電系統,建置量累計92.4百萬瓦(MW),每年可貢獻至少1.1億度綠電及減碳約5.8萬公噸。另中鋼集團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結合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投資彰化外海中能風場獲配300MW併網容量,規劃113年並聯供電,每年產出綠電逾11億度。COP28年會說2030年再生能源要提升至三倍,未來風電產業對中鋼是一大商機。

至於如何做到2050碳中和目標,要做到使用氫能冶金、碳捕捉封存,是未來要面對的挑戰。在做碳中和是項艱鉅挑戰,企業面臨資金資源及技術問題,中鋼和成大等12所學研單位、25位教授,及日本澳洲學者專家,成立氫能冶金研究中心,投入技術研發,在在需政府指導及支持,這些需跨企業、跨產業及跨國際來投入最。

翁朝棟說,最重要要避免碳泄漏,建議政府建立鋼品碳足跡驗證登錄機制,防止低價高碳排輸入國內,另政府也應規範公共工程及基礎建設採用一定比例綠色鋼品,不僅可創造綠色鋼品需求,也可展現低碳、零碳決心。

至於壯大綠色供應鏈,曾文生說,供應商本身減碳是最關鍵,像循環經濟是跨產業的整合,經濟部在推動能源轉型,再生能源加速推動外,也希望不同產業間能做到循環再利用,因此需要有法規配套鬆綁,要讓一個單元產業鏈變成產業圈。

針對對企業減碳難題,曾文生則表示,供應商減碳是落實淨零排放基礎,透過法規協助產業逐步減碳,建議企業主及高階主管成立整合性工作小組,碳權採購,綠電採購,法規適用都很專業題目,要落實自身碳盤查,需瞭解碳權市場運作模式,進一步完成製程調整、綠電採購等專業性工作。

成爲減碳城市最大壓力的高雄,羅達生說,轉換碳負擔變身碳資產,建立接軌國際產業鏈標準化,成立淨零學院培育人才及開發工具,完成符合規範碳盤查報告,未來綠色產業黏着度高,配合下游產業轉型須具備淨零轉型決心。

而曾文生期許指出,經濟部也一直思考建立己的碳邊境議題,就像自行車公路團體賽領頭羊站出來還不夠,需落後的地跟上,整個團隊纔會成功。羅達生也說,淨零是大議題,低碳經濟是趨勢,歡迎企業投資大高雄正對時。田建中說,碳交所扮演中心點角色,期盼大家一起落實,立足國際。

田建中則指出,排碳有價時代來臨,臺灣須善盡義務,碳權強調共同效益、促進平權健康、提供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解決方案,長期有助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碳權是碳中和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