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獨角獸資本大冒險

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周智宇

成立不過一年多時間,月之暗面已然成爲中國大模型賽道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公司。

5月21日,華爾街見聞獲悉,月之暗面將按照投前估值30億美元(合217.3億人民幣)進行融資,完成後依然會是當前中國估值最高的AI創業公司。

過去一年,月之暗面已進行三輪融資,累計金額超百億。在它身後,站着阿里、騰訊、真格基金等龐然大物。

這樣的投資盛況,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在產業資本、風投基金的簇擁下,月之暗面迅速崛起,靠着自研的AI技術以及應用前景得到各方青睞。

然而,現實的另一面是,大模型技術仍在快速迭代,場內的玩家打起“價格戰”,加速優勝劣汰;而如何找到清晰的商業化路徑,仍是大模型公司普遍面臨的問題。

資本在潮起時蜂擁而至,待潮水落去,才知誰在裸泳。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資本重押的月之暗面似乎更有勝算,但它也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

月之暗面的“資本大冒險”,已然開啓。

寵兒

月之暗面的火爆,已然超出想象。

華爾街見聞獲悉,月之暗面新一輪投資者包括騰訊和高榕創投等,投資完成後,預計估值將繼續超過百川智能、智譜AI、MiniMax和零一萬物,領銜中國AI頭部獨角獸。

這讓很多業內人士不由眼紅。一位AI創業公司負責人對華爾街見聞表示,AI領域發展很快,諸如竹間智能這樣定位不鮮明的公司壓力很大,今年會死一大片創業公司,很多針對B端服務的AI公司已經很難融資了。

月之暗面則代表了另一個極端。年初以來,中國AI大模型五虎中,月之暗面、智譜和MiniMax分別完成新一輪融資,僅過去三個月,月之暗面再次迎來融資消息,可見受追捧的熱度。

2023年3月成立至今,月之暗面已經進行四輪融資,僅前三次累計融資額接近百億元,這些資金背後,是阿里、騰訊、美團、真格基金、高榕等產業資本、風投基金對月之暗面的押注。

國內大模型公司在狂奔了一年多以後,逐漸進入市場驗證環節,月之暗面也一躍成爲資本追逐的對象。

月之暗面專注於通用人工智能領域,創始人楊植麟是中國35歲以下NLP領域引用最高的研究者,他領導了一個在算法和工程領域都有經驗的高密度人才團隊。

3月,月之暗面旗下的智能助手Kimi將長文本能力從20萬字升級到200萬字,迅速出圈,阿里、百度、360等大廠們競相跟風,還在資本市場颳起Kimi概念風。

截至2024年3月,AIGC APP行業用戶已經突破7380萬,同比增長了8倍,其中,Kimi月活躍用戶接近600萬。Kimi在APP端直到3月才上線,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成爲行業TOP5,說明產品具備潛力。

Kimi也因此成爲妙鴨之後又一款出圈的AIGC產品,更是第一個憑藉產品功能而獲得用戶關注的AI應用,這也是投資人看好月之暗面的核心因素之一。

不過,月之暗面在受資本追捧的同時,密集的投資也引發了外界對其資金壓力的擔憂。一位接近月之暗面的人士表示,公司在短時間內迅速融資,並非因爲資金緊張,而是大模型本來就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好融資的時候可以多融資,未雨綢繆。

實際上,月之暗面設置了較高的投資門檻,曾有中小投資機構反映很難入局。前述人士也表示,月之暗面對投資人會進行甄別,需要在理念上非常契合才能進入。

隨着新一輪融資完成,月之暗面在大模型競爭中也獲得了更多的籌碼,有望釋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賽跑

當下的中國大模型市場,瀰漫着一股焦慮情緒。大模型正在從技術之爭轉爲應用之爭,月之暗面也難以逃脫。

作爲最被資本看好的AI創業公司,月之暗面也要承受商業化路徑的拷問。尤其,上一輪融資完成後,楊植麟被爆出套現數千萬美金,讓外界質疑,這家創業公司是否能夠堅定地走下去。

朱嘯虎此前公開表示,“楊植麟做科研是可以的,但我不知道他怎麼商業化。”在他看來,楊植麟和月之暗面還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楊植麟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5月18日的一場論壇上表示,會平衡技術和商業化。雖然把優先級放在爬樓梯(技術研發)上,但可能有一部分的商業化和產品。

相比他年初談的更多是長期主義,暢想着“接下來十到二十年如何改變世界”。 楊植麟在商業化方面已經開始了積極地探索。

近日,Kimi在小範圍灰度測試打賞功能。這意味着Kimi開始培養用戶的付費心智。

前述接近月之暗麪人士則表示,月之暗面心態很開放,在服務好客戶的同時,也會去探索C端的付費方式。

“AI商業化路徑還很早,隨着用戶價值越來越大,模型本身也一直在迭代,能幫人乾的事越來越多,收費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商業化是自然的事情。”

而且月之暗面的融資,除了資金支持,還能得到資源上的傾斜,給它商業化做鋪墊。這一點尤爲關鍵,比如,當下最緊俏的資源是算力,阿里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短板。

據瞭解,阿里入局月之暗面的8億美元當中,實際出資金額不到6億美元,其中部分將以阿里雲提供的算力結算,騰訊入局也是因爲尋求與 Kimi 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摩根大通亞洲TMT行業研究聯席主管姚橙也認爲,大型科技公司從長期角度出發,對公司戰略價值,在產品、技術上的協同效應進行綜合評估,並願意爲此付出一定的溢價。

這使得,無論是接下來進一步探索商業化,還是與大廠形成協同效應,都讓月之暗面能夠有進一步大戰一場的底氣。

難點則在於,當前市場還未出現微信這樣的“殺手級應用”,包括字節、騰訊、阿里和百度則陸續加入大模型價格戰,意圖加速大模型商業化落地,通過降低開發門檻,培育起應用的生態。

一位TMT行業分析師也表示,開發者現階段的最大痛點不是價格,本質上,現在大模型應用的卡點是技術。只有出現能夠替代現有解決方案的產品,給出遠超以往的體驗,行業才能發生質變。

楊植麟深諳此理。一位接近楊植麟人士透露,月之暗面最新的一輪融資,會用在強化資源和人才上,月之暗面當前的工作重點是研發下一代跨模態大模型(即多模態),大概率會在6月發佈。

楊植麟的野心,是要通過技術能力的不斷完善,將月之暗面打造成一個像蘋果App Store一樣的平臺。從最初十幾個官方開發的應用,再到向第三方,進而通過開發者的想象力,打造出微信這樣有趣的應用。

如若實現,月之暗面也將像iPhone的橫空出世,在AI時代引發“iPhone時刻”。它也需要讓更多的資本、大廠與之深度綁定,向更遠的深處前行。

這會是一場驚心動魄,卻又註定精彩無限的大冒險。被資本看中的楊植麟和他的月之暗面,只能在這場賽跑裡,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