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表現——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暨研究生學術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開幕

展覽海報

近日,由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和美術學院主辦的第二屆研究生學術文化節系列活動“中國表現——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暨研究生學術論壇”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開幕。展覽共展出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九所高校的45位青年藝術家的60幅作品。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吳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顧黎明,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助理肖連奇,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黨委書記盧蓓蓉,副院長鄭文、崔樹強,黨委副書記馮舸,教授王遠、顧琴,副教授王曜、顧欣、馬俊營,青年教師溫熙超、曹麗平,以及30多位參展的青年藝術家和華東師大美術學院學生代表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崔樹強主持。

吳健表示,人工智能已成爲全球教育變革的關鍵驅動力,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把握機遇,發揮自身優勢,致力於回答“強國建設、教育何爲”“教育強國、師大何爲”的時代課題。現當代藝術教育應打破學校人才培養的界限,構建合作育人機制,緊密圍繞國家藝術人才戰略的整體需求,共同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爲藝術人才培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顧黎明表示,現當代藝術教育不僅需要紮實的學術基礎,還需要交流與宣傳的平臺。隨着圖像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一個開放的學術環境顯得尤爲重要。他認爲,“中國表現”這一主題凸顯了本土民族文化的特色,希望廣大青年藝術家立足本土文化看待世界。

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發來賀信。他表示,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人才的成長路徑以及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形式和內容都面臨巨大的挑戰。此次展覽和論壇正是對這一挑戰的積極迴應與深入探索,希望吸引更多青年藝術家爲新海派藝術高地的建設添磚加瓦。

張曉凌表示,院校間突破界限的交流對研究生的成長尤爲有益,此次跨院校的展覽與論壇是一次很好的嘗試。青年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應勇於挑戰並超越既有的成就與理念,勇於表達自己的理想主義,展現個人的生命激情與活力,創造出獨具個人特色的“中國表現主義”。他期望,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浪潮中,青年藝術家能夠肩負起構建中國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及話語體系的重任,爲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展青年藝術家代表、美術學院博士生呂乾聖認爲,數字孿生、AI生成等人工智能技術爲藝術創作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這不僅要求當代藝術工作者熟練掌握基本的技術技能,更要以現當代藝術的宏觀視角,以批判性的眼光守正創新。

展覽現場

開幕式結束後,召開了研究生學術論壇。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以及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圍繞“中國表現——專業研究生的成長與培養”主題進行彙報。點評專家結合教學實踐,深入探討當代藝術人才培養的模式,反思高校在專業碩士、專業博士培養中所面臨的問題。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全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劉赦,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馮信羣以線上方式參與了研究生學術論壇。論壇由崔樹強主持。

研究生學術論壇現場

論壇上半場,清華大學繪畫博士駱睿揚從網絡圖像和遊戲圖像中獲取靈感,結合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的感受,試圖在作品中展現數字時代下人類被異化的生存狀態和所在處境。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專業博士孟祥龍從影像藝術的視角出發,主張利用AI來解決藝術創作中那些耗時且缺乏創造性的環節。福建師範大學漆畫藝術專業碩士胡梓洋建議合理利用材料本身的紋理等特性,並嘗試將不同畫種的技法與材料相融合。華東師範大學書法專業碩士田野則認爲,藝術應與其他學科相融合,跨學科的交流能幫助他創造出更好的藝術作品。評議專家馮信羣、王遠、顧琴和顧欣對幾位青年藝術家的觀點給予了肯定。同時,他們也強調,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應注重創作主體的獨特性,從實際出發激發藝術思維,深入挖掘藝術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和當代價值。

論壇下半場,清華大學公共藝術專業博士後閆坤認爲,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雕塑家的角色更加多元,應在學科交叉融合中推動雕塑藝術的發展。南京藝術學院漆藝專業碩士李子豪認爲,在大美術的視角下,應該不斷探索畫種之間乃至材料之間的界限,實現藝術的跨界融合。華東師範大學漆藝術與綜合材料專業碩士孟維欣提出,應充分利用當代藝術理念與成果,打破漆畫傳統的規則束縛,構建一套全新的藝術語言體系。評議專家顧黎明和鄭文對三位青年藝術家的陳述進行了點評,肯定了他們的藝術觀念和創作實踐。同時,他們提出了“藝與技的融合”“工藝性與觀念性的平衡”“人文表達與工具手段的結合”等建議。

張曉凌在總結髮言中指出,同學們的發言和老師的點評都很精彩,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他認爲,當代藝術創作需要具備創造力,並在教學上實現突破。跨學科學習是破解當前困局的重要方法和路徑;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但人工智能不能成爲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創作應深入社會生活,強調藝術本體的力量。本次論壇探討了高校藝術教育的培養方法、手段以及終極目標,有助於青年藝術家成長,並推動中國式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

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暨研究生學術論壇嘉賓合影

部分參展作品欣賞

王富強(上海師範大學) 模糊的黑色背心 布面油 100cm×80cm 2023年

陳玲(上海師範大學) 42街的禮拜列行 布面油畫 92cm×167cm 2019年

張升化(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西海大荒 綜合材料70cm×45cm×96cm 2023年

馬雨欣(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弦影 綜合材料 50cm×50cm×130cm 2024年

胡文丹(中央美術學院) 海的女兒 布面油畫 120cm×100cm 2017年

駱睿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魍魎之匣 布面油畫 110cm×150cm 2023年

孟祥龍(中國美術學院)《雙生源》截屏 影像 2021-2024年

胡梓洋(福建師範大學) 擁抱 綜合材料 90cm×65cm×30cm×2 2024年

施宇婷(廈門大學) 望長城 漆畫 160cm×140cm×3cm 2024年

李子豪(南京藝術學院)日暖 漆畫 120cm×120cm 2022年

舒悅(華東師範大學) 晚宴 中國畫 60cm×90cm 2023年

邢思怡(華東師範大學) 申·夜·深 中國畫 178cm×90cm 2024年

薛宇靜(華東師範大學) 新生 中國畫 69cm×55cm×3 2024年

殷亞茹(華東師範大學) 穿梭 中國畫 70cm×35cm 2023年

安雪(華東師範大學) 幻物私語 中國畫 33×33cm×9 2024年

陳揚志(華東師範大學) 靜之舞 布面油畫 70cm×50cm 2021年

於翔(華東師範大學) 洪爐之門 綜合材料 30cm×30cm×90cm 2021年

陳麒文(華東師範大學) 縱 綜合材料 120cm×120cm 2021年

伍泓安(華東師範大學) 魔女秋刀魚 綜合材料 90cm×60cm 2024年

楊鈺涵(華東師範大學) 週日晚餐 油畫 60cm×50cm 2024年

顧熙芃(華東師範大學) 封狼居胥 大漆雕 50cm×30cm×80cm 2024年

馬蓓蓓(華東師範大學) 創生之柱 綜合材料 130cm×220cm 2024年

孟維欣(華東師範大學) 從山中看見山 漆畫 120cm×90cm 2024年

張紫千(華東師範大學) 第一房間 雕塑 100cm×30cm 2024年

王旭(華東師範大學)覓 數字藝術 尺寸可變 2024年

李星醒(華東師範大學) 觀·照 雕塑 50cm×40cm×20cm 2024年

張若東(華東師範大學) 同門 雕塑 27cm×27cm×61cm 2024年(左)

朱宇昂(華東師範大學)記憶同窗 雕塑 26cm×25cm×47cm 2024年(右)

杜家航(華東師範大學) 歐陽修《醉翁亭記》節錄 篆書 197cmx35cmx3 2024年

李沐陽(華東師範大學 ) 東坡論書選抄 行書 40cmx27cmx10 2024年

呂明姝(華東師範大學)趙子昂詩文選抄 行書 185cm×95cm 2022年

彭綺夢(華東師範大學)黃陵詩 篆書 179cmx97cm 2024年

田野(華東師範大學) 黃庭堅論書選抄 行書 34cm×45cm×10 2024年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編輯 | 殷 鑠

製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二審 | 賀 瑋

三審 | 馬子雷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鑑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繫人:王會

聯繫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爲週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繫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