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甦趨勢減緩 美媒:揭示更深層經濟困局

隨疫情解封帶來的短暫興奮狀態逐漸消失,中國經濟正面臨着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藍孝威攝)

《華爾街日報》觀察,隨着疫情解封重新開放帶來的短暫興奮狀態逐漸消失,中國經濟多年積累的潛在問題正重新擡頭。眼下,大陸國內經濟正面臨着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儘管經歷近3年的嚴格疫情防控後,人們的消費有所增加,但中國並未出現其他經濟體擺脫疫情影響時的那種消費激增局面。一些經濟學家認爲,這是因爲中國民衆長期以來傾向於儲蓄而非消費的習慣。這種習慣源自於薄弱的社會保障體系,家庭必須存更多的錢,以備醫療費用和其它緊急情況之需。

諮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駐新加坡的中國問題首席經濟學家盧姿蕙說,對中國來說,消費拉動型增長一直是一個有些高遠的目標。她認爲,鑑於中國消費者在走出新冠疫情後的謹慎程度,現在這個目標可能更難實現。

此外,中國經濟還面臨着鉅額債務壓頂的局面。2012年至2022年期間,中國的債務總額增加37兆美元,同期美國債務增加近25兆美元。據Seafarer Capital Partners中國研究部門主管Nicholas Borst的計算,截至2022年6月,中國債務規模達到約52兆美元,比所有其他新興市場未償債務的總和還多。

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中國債務總額與GDP之比達到295%,而美國爲257%。

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計算,三分之二的地方政府目前存在着突破中央政府設定的非正式債務限額的危險,預示着資金壓力嚴重。從深圳到鄭州,全大陸多個城市已削減了公務員福利,有的還延後發放教師工資。

這些問題惡化的背景是,有數據顯示,在與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加劇之際,中國作爲外商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減弱。中國的數據顯示,2022年對華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48%,至1800億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與中國GDP之比已滑落到不足2%,不到十年前的一半。

報導引述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說,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是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另一個因素。他表示:「如果你對經濟前景不是超級樂觀,這自然會抑制爲增加產能而進行投資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