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硅谷”:桃花灼灼科技飄香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互相擁抱的人形機器人、形態各異的低空飛行器、高分辨率三維介觀持續熒光顯微鏡……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會場上,目光所及皆是驚喜,科技隨處可見,如北京3月灼灼桃花般觸手可及,陣陣花香沁人心脾。
“科技創新”是中關村自帶的基因,這裡曾經誕生聯想、方正等傳統IT巨頭,硬件銷售與基礎軟件開發獨佔鰲頭。現如今,這裡早已成爲產業創新的孵化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6G、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企業成爲主角,科技的“味道”沁入全球前沿領域,讓中國智慧散發出的民族自信愈加濃郁。
這得益於中關村特有的科研優勢,這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雲集,素有“中國硅谷”之稱,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在產業創新由“工程師時代”進入“科學家時代”的大背景下,中關村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現“質變”,加速新質生產力培育。這次論壇上,100項新技術新產品、100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重磅發佈,11組重點合作項目現場簽約……中關村拉開科技創新技術“全球買、全球賣”的大幕。
機器人世界中,合作可帶來更強大的能力,人類世界尤其如此。科技合作沒有“孤島”,當前,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這一次,中關村論壇迎來30餘家國際組織與境外機構主辦、承辦的平行論壇;科技前沿大賽吸引着美國、英國、瑞士等74個國家和地區的1298個境外項目報名參賽,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中關村展現出開放合作姿態。
前沿科技不只在高大上的演講臺上閃現,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點滴。不同造型的人形機器人,在展廳中展示各自的功能,有的跳舞、鞠躬和路人打招呼,有的搬運貨箱,有的長出“透視眼”能夠看到血管中的阻力;窗外的大街上,無人駕駛汽車在車流中穿梭,它們通過攝像頭、雷達和智能算法,可以在夜間、霧天等各種環境中暢行無阻,小巷、鄉間路也可正常行駛。“這太不可思議了!”來自丹麥的留學生安德烈在看到機器人的科技表演秀時,用流利的中文讚歎道,“在這裡,我親眼見證了中國非凡的科技創新速度和應用成果,真是令人震撼。”
當夢想照進現實,科技應用於日常,越來越多的科技“味道”散發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擴散至全國乃至全球,創新力量和科技場景正在一點點改變着“地球村”,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