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電視臺《留學爲你來》:我該留學嗎?

原創來源:

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主編趙剛

2024年3月4日,應中國教育電視臺邀請,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主編趙剛以嘉賓身份參加《留學爲你來》欄目“我該留學嗎”主題訪談錄製,留學基金委東方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市場部王總、孫總也將參與此次活動。

在高科技領域,近年來全球主流留學目的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對一些敏感專業的研究生申請的確採取了嚴格的審查程序。

比如,2024年1月,加拿大官方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出臺了敏感技術研究領域清單,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人機一體化、生物科技在內的11類專業。

還出臺了全球敏感科研單位名單,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湖南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雙一流大學在內的86所中國院校及科研機構將被重點審查。

因此,有意向申請美、英、澳、加“敏感專業”的中國學生,需要在申請前查詢相關規定。

當然,對於大多數非軍工類專業來說,中國學生還是不需要太緊張。

2023年3月,根據英國主流媒體報道,2022年英國官方禁止1104名中國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入境。

敏感專業領域涉事人員從2020年的128人增加到2021年951人,2022年則超過1100人。

儘管如此,2022/2023學年,中國留英學生規模達到11.6萬人,涉事人員在中國留英學生總量中的佔比還不到1%。

“學渣”的問題不僅在於學習成績,關鍵是獨立學習的態度和動力。海外留學是以個人獨立學習爲基礎的,而且通過課堂授課、分組討論等形式與教師和同學互動。如果獨立學習能力不足,完全依靠海外教學體制是不現實的。直到現在,中國出國留學市場仍有“高考沒考好,就該留學了”的錯誤傳聞,似乎海外留學很容易,其實是極大誤解。在體制內學習的中國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海外的教育環境。

對不需要語言成績的留學項目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是中文項目,大多數無法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海外學位學歷認證。

儘管中國出國留學市場正在從精英化向大衆化發展,但學費、生活費的預算開支仍是影響留學決策的重要因素。

全球主流留學目的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學習成本總體最高。

其中,英國大學留學消費中位數支出每年37萬元人民幣左右(學費25萬元人民幣,生活費12萬)。如果在倫敦、牛津、劍橋等地留學,生活費部分每年還要增加5萬—10萬元人民幣。

2023年美國名校學費的中位數超過每年40萬元人民幣。

歐洲小語種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採取免學費或低學費的模式,考慮到生活成本支出,每年需要15-20萬元人民幣。

馬來西亞學費加生活費在6-8萬元人民幣。

“一帶一路”地區(如俄羅斯、東歐),每年留學總開銷5萬元人民幣左右。

留學成本在提升,留學預算的合理分配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在生活費用的支出方面。在預支的費用中,住宿佔比最高,爲安全起見,還是儘量選擇校內或校外學生公寓,也便於與海外同學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學生對吃的要求比較高,自己做飯可以節省很大一部分開銷,而且膳食結構比快餐和校內食堂更合理。

節省下來的支出可以用來公關,多參加海外師生的聚會、旅遊活動,除了語言方面的提高外,還能博取各家之長,提升思辨意識。

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是從一元社會過渡到多元社會,也就是說,不再像科舉時代,只有考試-做官一條路,而是給予普通人更多選擇。當前國內高招的現狀是,大學本科錄取率45%以上,高校錄取率接近90%。換句話說,對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而言,參加高考就能升學,就能進入高等院校深造。

在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衆化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國內普通人的“教育溫飽”問題、甚至“教育小康”問題得到了解決。

與此同時,對於高招結果不滿意的考生,還可以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選擇國內留學、甚至直接海外留學。

從這個意義上說,留學是普通家庭在升學過程中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至於“留學改變命運”的說法,就像“高考改變命運”一樣,在當今社會並不具有普遍意義。

從普遍意義上說,留學本身不能改變社會階層躍遷。連收入的變化,可能都與留學關聯度不大。

不過,經濟地位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只要不是一元社會,每個人就有更多立足的機會。這是現代文明的包容性。

實現“適合女孩子的安全留學方案”,功課要做在留學之前,甚至更早。民間說,女孩子要“富養”,我覺得很有道理,其核心是開闊眼界,不爲外界的名利所誘惑。留學方面的“富養”是讓孩子有機會通過旅遊、研學等方式去國外走一走、看一看,體驗風土人情,學習如何與國內外的人相處,養成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習慣。

混學位的人最不適合留學。海外教育環境強調學習的獨立性、自覺性,很少有人督促,大多數情況下靠自己努力。在一個“寬進嚴出”的教育環境裡,“欲取其上,必求其上上”,100%的獲得,往往要付出120%的努力。

混學位的人嚴重缺乏主觀動力,留學目的性不強,以投機取巧的心態對待國際教育,很難有好的結果。

我是2003年去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習MBA,今年是畢業20週年,我也算是老留學生了。當時去留學時,更多還是一種原始衝動,我從北外英語系本科畢業後,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去英語國家留學、看看外面的世界。大學畢業後,我去了央企工作,原來還盼望能有公費留學的機會,但時機不好,那段時間企業虧損嚴重,公派出國的名額取消了。我在工作6年後,憑藉自己在經濟上的積累和海外學習的動力,實現了自費留學的夢想,而且還在英國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了幾年,實現了職場的國際化。我也是通過留學,實現了職場轉型,進入國際教育領域也有20年了。當時對留學的要求不高,而且那個階段MBA海歸畢業生的市場需求量還比較大,我的留學收穫遠遠超出了預期。

在社會地位上,還是老樣子,我出國前是城市平民,回國後還是城市平民,倒是早就不再啃老了。

在短期方面,在留學期間訓練出來的英語溝通能力、演示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職場生涯很有幫助,讓自己能很快適應企業和崗位的工作要求。

從長期來看,特別是在思想意識上,留學讓我更珍惜自己本性中的天真、樸實和善良,讓我珍視當下的充實與自由,讓我在工作中、生活中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品牌,同時,我不再苛責自己追求“非富即貴”的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