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十問 | 吳曉求:減持制度是A股市場上一個巨大的漏洞,必須堵上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編輯|智旭權 主編|楊澤宇

經濟事關發展大局,當下,中國經濟如何實現快速復甦,實現高質量發展,關乎國運。本站財經智庫推出《中國經濟十問》系列節目,探尋不同研究視角下國家、企業和個人如何尋找發展的新動力。

NO.001吳曉求:減持制度是A股市場上一個巨大的漏洞,必須堵上

吳曉求:十幾年了,A股爲什麼還在3000點徘徊?(來源:C位觀察)

60S要點速讀:

1、企業上市不是爲了三年以後減持套現的,所以我們要對這類企業嚴加監管。我們必須控制大股東的減持。除了禁售期以外,必須要有一個財務約束,這就是創造利潤的規模和融資規模的比例以及分紅。把這個漏洞補上,中國企業排隊上市的現象基本就會消失了。

2、不要試圖把資本市場的公衆投資者理解成是風投。因爲公衆投資者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去承擔不確定性。公衆投資者承受的風險邊界非常有限,因爲其收益也是非常有限的。我們要科學準確地理解註冊制。我們過去做了泛化的理解,讓一些不是企業的企業上市了。

3、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七八成都是機構投資者,我們國家的散戶更多。這是一種文化。但是坦率講,中國機構投資者存在兩個缺陷,讓大家不太信任它。一是專業能力不行,二是它們的信用並不是很好。

正文:

01、減持制度是A股市場上一個巨大的漏洞,必須堵上

中國資本市場爲什麼缺乏成長性?而我們的外圍市場,無論是發達國家市場,還是新興市場都發展得不錯。從經濟增長率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數據不比它們差,那爲什麼中國的資本市場一直處在較爲低迷的狀態呢?這裡面一定有深刻的原因,這個原因直接損害投資者的信心。

市場是由三端組成的:資產供給端、投資需求端、交易端。爲什麼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中,企業有排隊上市的現象?排隊一定有一個制度誘導,比如,它只要排上隊,只要能上市,就能獲得巨大的、超額的制度性利潤。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規則出了問題,我們過去只注重禁售期三年,對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沒有財務上的約束。IPO也好,增量融資也好,之後他們爲社會創造了多少財富,企業利潤增加了多少,給投資者分紅了多少,對這些都沒有約束。

IPO之後等三年,人家一看溢價了,就可以賣了。爲什麼三年以後要減持呢?因爲減持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這比做企業容易多了,所以我們必須控制大股東的減持。除了禁售期以外,必須要有一個財務約束,這就是創造利潤的規模和融資規模的比例以及分紅。把這個漏洞補上,中國企業排隊上市的現象基本就會消失了。

減持制度是A股市場上一個巨大的漏洞,必須堵上(來源:C位觀察)

中國資本市場有成長的基礎,它不是一個泡沫化的市場,滬深300加權的市盈率現在是12倍左右,標普500市盈率是二十多倍,如果這個時候指責中國市場有泡沫,資金不應該進入,這個觀點是不成立的。但是中國市場有制度性風險。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把這個漏出財富的黑洞堵上,要讓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大股東IPO之後都要想着把企業做好,這是IPO的目的。

企業上市不是爲了三年以後減持套現的,所以我們要對這類企業嚴加監管。不是不可以減持,只要它們創造了符合要求的社會財富利潤,還有足夠的分紅,那大股東就可以減持,因爲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市場上很多人沒看到問題的本質,老覺得投資者不理性。制度不好,投資者當然不來。還有人總是說企業市盈率高,這沒有關係,多高都可以,關鍵是上市公司要爲社會創造財富。

02、不要把A股市場當成風投,有些公司上市太容易了

不要把A股市場當成風投,有些公司上市太容易了(來源:C位觀察)

我們過去只注重禁售期三年,對想要減持的股東沒有財務上的約束,即他們創造利潤的規模和融資規模的比例以及分紅。除此之外,A股市場低迷至少還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IPO註冊制的泛化,完全沒有邊界約束,打着高科技企業的旗號就可以上市。註冊制改革對高科技企業沒有盈利的要求,這是進步,但是它是有前提的,即該企業有可持續的經營能力。

註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實踐,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我們不要去否定它。如何科學全面地理解註冊制,特別是瞭解其風險邊界很重要。此外,爲了支持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我們已經對它們的盈利要求進行了一些放鬆的處理,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爲高科技企業在最初的三年內很難連續盈利。因此,中國的資本市場有義務和責任去支持、推動那些具備可持續經營能力的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但這並不是說所有打着高科技企業的名頭,搞了幾十個人,租了兩層樓,搞一點科研的就是高科技企業。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是要分開的。科研機構在一個可以看到的未來,是沒有盈利的,它必須持續投入。對於這種還處在種子狀態的科研機構,我不認爲IPO是它們主要的融資方式,IPO也沒有義務爲它們融資。它們可以找風投,找VC、PE,經過盡職調查,如果認爲這是一家很好的種子型企業,當然可以投,但這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吳曉求:不是招點人租兩層樓就是高科技企業要和科研機構區分開來(來源:C位觀察)

不要試圖把資本市場的公衆投資者理解成是風投,以爲IPO是A輪或者B輪融資,不是的。這些科研機構,千萬別以爲到A股來融資是B輪融資,你可以找B輪融資,可以找C輪融資,因爲社會公衆投資者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去承擔其不確定性。

我們要科學、準確、完整地理解註冊制的邊界,公衆投資者承受的風險邊界非常有限,因爲他們的收益也是非常有限的。他們和資本市場前端的各種資本投資者不一樣,資本投資者的風險邊界很大,他們一旦成功能夠獲得十倍甚至百倍的收益率,他們當然可以承擔巨大的風險。

上市公司必須是商業組織,而不是科研組織。科研組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或者一些國家特別重大的支柱項目資金支持,但上市公司要經營商業項目,要把它們分開來。我們要科學、準確地理解註冊制,我們過去做了泛化的理解,讓一些不是企業的企業上市了。

二是融券,轉融券把還不能流通的股份作爲融券標的,這完全是錯誤的。設計這個準則的人完全不瞭解中國市場,這一條必須要改。把一個不能流通的,還處在禁售期的股份拿來作爲融資標的,不能達到活躍資本市場的目的,還嚴重地損害了市場的生態鏈,也使得市場處在不公平的狀態,因爲散戶投資者是拿不到這種融券標的的。

我想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問題主要是對大股東減持沒有財務約束、IPO註冊制的泛化、以及轉融券把還不能流通的股份作爲融券標的,這三點都在供給端,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供給端制度的深入改革。

03、中國機構投資者存在兩個缺陷,讓大家不太信任它們

從國際上看,中國上市公司質量在慢慢好轉,但是它們有兩個問題是一直存在的。一是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對資本市場而言,透明度監管是最重要的監管。透明度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義務,不是選擇性的。所有的信息披露必須是真實的,否則,就涉嫌違法。

二是缺乏對“上市是幹什麼的”的認知。有一些企業做得很好,它們認爲上市就是要給它們一個新的融資通道,所以能夠從更長遠的戰略角度去設計企業的發展。很多專精特新的高科技企業,在上市之前,很難通過貸款來發展。一旦上市成功之後,它們的專利和新技術會大面積爆發,因爲它們可以進行長期的設計,這對上市公司來說很重要。所以爲什麼作爲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融資比債務融資要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債務融資是有期限的,到期必須還本付息,股權融資是沒有期限的,也可以進行戰略設計。但前提是,上市公司的領導者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把資本市場看成公司發展的重要的平臺。很多公司領導者對此理解不夠,只是認爲上市就是一個套現的機制。

因此,改革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堵上那些讓他們追求暴富的機制和漏洞。你可以暴富,也可以富裕,但是前提是把企業做好,爲社會創造財富,讓股東有足夠的分紅。

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七八成都是機構投資者,中國的散戶更多。這是一種文化,中國機構投資者很難發展,類型非常多,從公募、私募的基金,到各種理財公司、財富管理公司,甚至可以延伸到信託、券商、財富管理,還可以延伸到商業銀行的資管部,類型非常多。但是坦率講,中國機構投資者存在兩個缺陷,讓大家不太信任它們。

一是專業能力,別看中國投資機構的門店很大,但是能力不行。我也會到一些機構去問,你們究竟能爲客戶每年提供多少回報?在市場相對比較好的時候,他們說4%-5%的回報,到現在他們已經是虧損狀態,而且虧損的比例比較大。

哈佛大學的教育基金會規模很大,是哈佛大學很重要的投資收益。我去哈佛大學的教育基金會訪問,問了它的一些投資狀況,2019年,那時候美國市場挺好的,他們的管理人只完成了6.5%的收益,哈佛大學就在研究要解僱他們,因爲哈佛大學認爲這個收益是比較低的。

中國很多機構投資者只有在市場狀態好的時候才能做到年收益率4%-5%,當然他們有一個很好聽的說辭——穩健經營。穩健經營是很好,但是機構要創造收益,不創造收益找機構做什麼?所以他們的專業能力還是有問題。

二是它們的信用並不是很好,尤其是最近一些財富管理機構暴雷,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它的收益率有時候不見得比個人強,那當然投資者就不太相信它。所以在中國機構投資者必須在這兩方面同時改善。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