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資訊時代最有用的不是工具 數據是終身資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腦協會理事長、數位中國論壇專家委主席梅宏:資訊時代最有用的不是工具,數據是終身資產。(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腦協會理事長、數位中國論壇專家委主席梅宏27日指出:「在資訊時代,最有用的不是工具,工具都會升級換代,硬體的機器最終都會被淘汰,只有數據是終身資產。」他說,數位平臺帶來了「稅收侵蝕」、數據「壟斷」等問題,個人或企業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大量數據散落在互聯網上,導致資訊不完整、數據難協同、應用難擴展。

梅宏在數位中國論壇成立大會暨數位化發展論壇上分享〈數位經濟基礎設施探索與實踐〉稱,數位經濟是以新一代資訊技術和產業爲依託,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爲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爲主要載體,以資訊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位化轉型爲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梅宏表示,當前發展數位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對數據要素的認識不足導致數據要素市場培育面臨挑戰、現行國際治理體系面臨數位化轉型帶來的巨大挑戰,同時,作爲數位經濟的核心動能和基礎設施,資訊技術的發展也面臨挑戰。

針對基礎設施,梅宏認爲,互聯網是數字經濟時代基礎設施的關鍵核心,它是數據流程通、匯聚的平臺。數據的匯聚、碰撞、融合是數據價值釋放的前提,共用、流通、交易是數位經濟發展的前提。但從技術能力和效率來看仍有不足,互聯網難以滿足數位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方面,數位平臺帶來了「稅收侵蝕」、數據「壟斷」等問題,Web3.0概念的興起反映了人們對平臺的反思和對數據「權利」的追求;另一方面,個人或企業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產生了大量數據,但散落在互聯網上,導致資訊不完整、數據難協同、應用難擴展。

更重要的是,數據收益分配不合理。此外,數據要素化需要數據具有「獨立」存在的形式,即數據不再依賴於具體的業務系統和業務場景,而是以獨立形態存在於「庫」中,通過數據服務向不同業務場景提供服務。

梅宏說明,支撐數位經濟的基礎設施技術層包括數聯網和數據空間。其中,數聯網是指數據作爲互聯網上可獨立管理的資源,在「物理/機器」互聯網上形成一個「虛擬/數據」網路,實現全網一體化的數據互聯互通互操作。爲構建數聯網,梅宏介紹,目前有兩條主流的技術路徑,即鏈結數據和數位對象架構。鏈結數據旨在通過使用統一的識別字、標準格式和協議來連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數據資源,從而使數據能夠互相關聯和交互使用。而數位對象架構是「把所有數據資源建立成獨立的數位對象」,通過一個基本模型定義了數據三要素,即標識、元數據和實體,通過三個核心系統和兩個基礎協定定義了數據對象之間的互聯互通與互操作。

針對數據空間,這是指面向具體的領域和業務場景,按照數據所對應的物理實體的結構、關係來對數據進行管理和組織,構成物理世界的數位孿生。「數據聯網之後映射到我們的空間裡,構建不同的應用。」梅宏表示,基於互聯網的數據空間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平臺如何實現高效率、高一致性和高容錯性。

他介紹了數據空間的典型應用案例,一地區採用「電子口岸數據空間」,彙集、建模、分享報關數據日均25萬次,支撐千萬貨運補貼和億級購付匯即時批覆。

梅宏表示,未來全球數位對象的聯網將是龐大的,每一個數位對象可能會介入到不同的數據空間裡,而數位空間也會根據應用場景層層疊疊嵌套,構建一個非常複雜的數位對象網以及基於複雜數位對象網的架構。

本次大會由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數位中國論壇組委會主辦,數位中國論壇當天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