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的終極解決方案:必定是一場時間換空間的持久戰

馬光遠說:樓市很重要,不信就死給你看。

我們當然知道樓市很重要,而且,也很清楚,樓市不會死給馬光遠看。問題是,它一直趴在地板上反覆摩擦,既然如此重要,肯定死不了,問題是如何讓樓市走出困境?

姚洋說:唯一的選擇是徵收房地產稅。

姚院長的意思是說房地產銷量上不去,那乾脆不指望了。

但是,徵收房地稅既不唯一,也替換了不了巨大的土地出讓金。現在老百姓房子總資產約300萬億,按國際慣例,實際徵收的範圍在50%左右,按1%徵收,爲1,5萬億,這個量級顯然置換不了巨大的土地出讓金。2021年全國土地出讓金讓收了8萬多億,結果各地方財政集體還是入不敷出。徵收房地產真那麼香,還會等着姚院長來感慨?相反,在現在的的困局下,一旦開徵,弄得不好,會賠了土地出讓金又折稅。在一個虛脫的高價區間徵收房地產稅,也很不合理,是雪上加霜。

另外,要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徵收房地產稅的目的是什麼?

是地方財政斂錢,還是取之於業主,還之於業主,是用於住房環境的優化;如果是爲了地方財政斂錢,那就不對了,就成了損廣大業主之不足,去補財政之有餘,出發點就是錯的。

所以,樓市的困境,還是要從供求關係上想辦法。

於是,姚洋又提出來了另一個唯一的方案。

這個唯一的方案是降價:降到40-50%,我就不信賣不出去。

這還真不好說,今年年初,整體上已經大降了25%,但是,銷量並沒有上來,完全是量價齊跌的姿態,你越降越沒人買。

整體上真的能降50%嗎?按管清友的統計,三、四線城市已經降到了50%;馬光遠去年是完全不相信,他在一次論壇上嘲笑了姚洋:一些不懂房地產的知名學者,對着記者張口就來;房價高不高,這個問題很複雜。

馬先生這話也有毛病,房價高不高,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復雜,當然是太高了;因爲中國的房價塞進來一筆巨大政府所得,不完全是單純的市場價格,更不是以建安費用爲成本邊際,政府性的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讓金與稅金,佔了房價的近60%,這一點王健林已經說清楚了;萬科12年的財報也記錄的清清楚楚。有了這個嵌入的60%,你說房價高了多少?

複雜的不是房價高不高,複雜的是房子是多方利益的分攤,既然加入了地方財政的主導,價格的漲跌就不單純是開發商與剛需的博弈了,政策當然不會讓房子降到大蔥價,不然找誰去收取一年8萬億的土地出讓金?在某種意義上,房價能不能大降50%,取決於財政。

問題是財政有力量干預市場的真實價格,扭曲市場的價格體系嗎?

理論上不行,政策的干預只能改變房地產價格趨勢的斜率,最終改變不是價格趨勢本身,今年房地產的走勢就是證明,可以說是干預的大敗局。

但是,政策的工具箱裡的工具還沒有用完,政策改變不了趨勢,但是可以將斜率拉長,樓市說到底,不僅僅有使用功能,也有金融屬性,只要是商品,一切供求關係都會轉換爲貨幣關係;按《報告》定位的每年3%的通用率,房地產完全可以打一場時間換空間的持久戰,從而弱化趨勢的爆發力,避免雪崩式的塌陷。

兩會明確表態:全力支持流動性,不分國企與民企。

既然有流動性的支持,開發商只要頂住到期債務利息,將銷售的時間窗口拉長,就沒必要瘋狂降價,接下來,來一場龜兔賽跑吧,按3%十年的通脹疊加,將稀釋掉百萬量級的債務。

這算不算一場有勝算的房地產時間換空間的持久戰?

誰養誰的問題:信馬克思,還是信米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