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經濟2024:在變局中展現發展韌性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12月19日至21日,一場高規格的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專題研討班在北京舉行,中央財辦等五部門負責人出席,深入解讀本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政策舉措。專門面向民企人士舉辦此類研討班,這在過往並不常見,也足見中國高層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的決心。

回顧2024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中國民營經濟直面挑戰,扛住了壓力,在變局中展現發展韌性。

政策應對:內外壓力交織疊加

這一年,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貿易保護加劇,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同時,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生產經營成本高企、轉型升級壓力增大等挑戰困擾民營企業發展。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史晉川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以高新技術產業爲例,個別國家構築“小院高牆”,試圖阻遏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受此影響,中國民企創新發展難度增大、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官方對此有判斷、應對。今年以來,從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持續實施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到推動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再到建立健全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啓動新一輪專精特新支持政策等,針對企業關切持續發力,助企減負紓困。

今年11月,一份面向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8500餘家大中小微型企業減負工作的調查評估結果顯示,超過七成企業認爲稅費負擔總體適度或有所減輕。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最新數據指出,11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爲89.2,連續2個月上升。政策效果持續顯現。

從事無人機等高端裝備研發、生產和服務的聯合飛機集團,今年推出一款傾轉旋翼飛行器,因在載人出行、物流運輸方面有廣闊前景,產品剛下線即收到較好市場反響。該集團董事長田剛印告訴中新社記者,減稅降費政策及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專項支持計劃等,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逐步消除了研發投入的後顧之憂。

向難而行:各方加碼創新轉型

客觀來看,一些企業在內外部壓力衝擊下,發展遭遇困境。但過去四十多年,中國民營企業正是在挫折中發展壯大。面對低谷創新求變,於挑戰中尋出路,向來是民營企業的優良品質。

“科技創新是推動企業成長和提升競爭優勢的核心驅動力。”成立於1994年的依文集團,曾是一家傳統服裝企業。該集團董事長、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夏華向中新社記者介紹,近年來集團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搭建起服裝行業數字化產業平臺,涵蓋原料提供、生產設計、產品發佈等全鏈條服務,推動服裝產業由傳統制造業邁向“高精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支持民企加強科技創新、積極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力度加大。如在民營經濟大市福建泉州,當地設立超過1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企業研發投入獎補資金,並鼓勵企業牽頭建設創新聯合體,真金白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企研發費用總額1.39萬億元,較上年增長4.78%;研發人員總數192.65萬人,較上年增長7.4%;入圍企業共實現營收38.97萬億元,較上年增長7.56%。科技創新活力、潛力,正逐步轉化爲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利在長遠:官方發力優化環境

從長遠看,良好的營商環境事關市場活力和企業發展信心。和以往相比,中國民企如今希望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權益保護等方面進行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

觀察人士認爲,穩定預期、提振信心,除資金、項目等“硬支持”,更爲重要的是“軟支持”,包括公平的競爭環境、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等。未來需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多給企業家保障和安全感。

今年8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實施。同月,《關於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發佈,爲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提供政策依據。12月25日,備受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經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公開徵求意見,新法呼之欲出。

被視爲中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這部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在公平競爭、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作出規定。合肥合鍛智能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對中新社記者說,安全感是民營企業最爲關切的議題之一。“通過立法提升企業發展的安全感,將有利於推動民營企業家心無旁騖幹事創業。”

“法定職責必須爲、法無授權不可爲。”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告訴中新社記者,下一步除了儘快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外,也需確保行政執法單位嚴格執行,規範涉企行政執法行爲,下力氣解決趨利執法、違規異地執法等問題,切實保障企業家合法權益,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

走過2024年,經歷風雨洗禮的中國民營企業,隨着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將以更強韌性穩步向前。

中新社記者 陳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