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今年大陸糧食總產量預計達1.38兆斤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今年大陸糧食總產量預計達1.38兆斤。(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18日報導,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17日在北京聯合發佈《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和《2022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分別對中國油料作物競爭力、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風險挑戰與應對舉措等產業發展熱點進行了深入探討。今年大陸糧食總產量預計達1.38兆斤。得益於「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觀,當前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口糧影響較小,對飼料糧供給具有一定衝擊。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指出,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事件、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及地緣政治衝突等多重因素疊加,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造成全球糧食供應不均衡加劇,糧食安全風險陡增。中國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稻穀、小麥和玉米繼續增產,糧食總產量達到1.37兆斤。生豬產能恢復超預期,豬肉價格高位回落。大豆生產降幅明顯,棉花和糖料作物產量下降。蔬果供應穩定,熱帶高價值水果進口增幅明顯。2022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38兆斤,棉油糖果蔬生產穩中向好,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
報告顯示,中國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競爭力較弱,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緩慢,亟需加大科技投入。近些年,中國三大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3億畝左右,油菜籽和花生單產呈小幅增長態勢,中國油料作物成本不斷上漲,大豆和油菜籽淨利潤爲負,成本收益國際競爭力較弱。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來,油料作物技術效率增速均低於農業平均水準,這意味着新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和推廣不足。油菜籽和花生的規模和混合效率指數快速提升,經營規模的擴大仍是油料作物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動力,但大豆規模效應不明顯。
報告顯示,得益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灌溉的普及等,中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農業自然災害成災率不斷下降,已基本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2003年之後,農作物受災和成災面積呈現出明顯的波動下滑態勢,近兩年受災率保持在12%以下,成災率保持在5%以下。
報告認爲,隨着中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不斷升級,防治策略不斷完善,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持續下降,糧食產量實際損失率不斷下降,「十三五」期間,病蟲害造成糧食實際產量損失佔全年糧食總產的2.16%~2.59%。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治能力不斷增強,「蟲口奪糧」保豐收成效顯著,但外來生物入侵風險需防範。
此外,報告還提及,得益於中國「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觀,當前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口糧影響較小,對飼料糧供給具有一定衝擊。2010以來中國稻穀、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自給率均值分別爲99.3%、98.4%、97.4%和16.7%,國內外稻穀、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聯動係數分別爲0.15、0.37、0.63和0.92,表明自給率越高,國內外糧食價格的聯動性越弱。
爲應對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風險,報告認爲可從生產、消費和貿易三個方面發力,提高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韌性。一是加速推進肉類消費向健康營養低碳方向轉型,改善居民肉類消費結構,減輕飼料糧供給壓力,促進農業減排。二是加速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和生物育種技術,提高大豆自給率,降低對外依存度,增強飼料糧安全。三是加速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倒逼國內優勢農產品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