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品牌力量!

向新求變 乘勢而上 以質圖強 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品牌力量

強國夢,往往根植於造車夢、航天夢等具象載體。我們何時能擁有享譽世界的汽車品牌?何時能製造出國產大飛機、大型郵輪?何時能飛天圓夢、問鼎蒼穹?曾是多少國人的時代之問。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此後又多次強調要“實現技術自立自強,做強做大民族品牌”,爲加強品牌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來,我國品牌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品牌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大國重器持續“上新”,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國貨潮牌廣受歡迎……中國品牌正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篤定地站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上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創新突圍 邁向世界一流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品牌發展史上,2023年刻錄了許多“閃光留存”: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成功試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國產新手機一機難求,新能源汽車走俏海外……

中國汽車產業的嬗變,提供了一扇觀察中國品牌發展的窗口——

遙望120年前,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和中國的茶葉、絲綢、陶瓷等傳統商品同臺展示的,是西門子的電報機、奔馳的汽車、美國通用的第一輛汽車,也讓彼時的中國看到了科技創新力量和品牌價值。

經過多年發展,我們在汽車產業已經具備了相對成熟的產業鏈體系和生產基礎,正在發力“用技術贏市場”。2023年,比亞迪、上汽、廣汽、吉利等品牌,躋身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榜前列。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夠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其實有跡可循。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足跡遍及上汽、一汽、陝汽、廣汽等企業,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前佈局、超前謀劃,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出了一條“彎道超車”之路。

品牌見證前行,也鐫刻奮進。C919從研製到試飛再到商飛的歷程,深刻詮釋了實現“三個轉變”,必須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創新。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登上C919綜合試驗檯,對科研工作者表示,“過去有人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製造自己的大飛機”。

思想旗幟指引前進方向。C919投入商用,打破了大型噴氣式客機領域的歐美壟斷。今年2月,C919還首次飛出國門、亮相新加坡航展,引發高度關注。中國商飛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C919的全球訂單數量已經超過1200架,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可見,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讓企業真正成爲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國製造才能贏得世界、贏得未來。這也是我國正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

偉大品牌源自偉大時代。一大批中國企業早已邁出了從本土深耕到全球佈局的堅定步伐,特別是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高鐵成爲閃耀“一帶一路”的中國名片,但必須承認的是,我國仍缺少高美譽度、高附加值、在全球叫得響的世界一流品牌。這也是中國品牌矢志奮鬥的更大夢想和更高追求。

如今,創新已涵養出中國品牌的全新氣質。只有推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中國品牌才能在市場佔有率、品牌忠誠度和全球領導力等方面取得長足突破。

國貨崛起 彰顯文化自信

國貨品牌,正在成爲多數國人的消費首選。

2023年,蜂花、鬱美淨、上海硫磺皁等老牌國貨在社交平臺、直播電商平臺上贏得好口碑;北京稻香村、陶陶居等老字號,收穫了一大批年輕粉絲;大白兔、回力等品牌,通過跨界經營和產品迭代煥發新活力……

這一輪席捲而來的國貨浪潮絕非偶然,而是來自長久的醞釀。

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引發了一代人的追捧,也在市場的爭奪中喚醒了民族企業的品牌意識。隨着本土品牌的崛起以及消費主力的代際更替,中國消費者開始理性迴歸國貨品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工作。2017年起,每年5月10日被設立爲“中國品牌日”,宏觀指引各地區各部門紮實推進中國品牌的培育、創建、提升、推廣。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爲新時代品牌建設指明瞭方向。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就會出現總量層面的消費升級。消費者在商品的傳統基礎功能之外,更加追求有個性化、體驗化、充滿文化自信的表達。

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富足、本土品牌的奮發努力,在這個時代激盪相遇,無數兼具技術和品質優勢的新國貨強勢崛起,締造消費新流行,引領社會新風尚。

觀察人士指出,對於Z世代(出生於1995年至2009年的人羣)認同並青睞國貨,是對沉澱在國貨裡的品質、價值、情懷的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國貨即潮流”的消費主張裡,還蘊藏着身份認同和情感認同。

源自東方的美學和文化不但盛行於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也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肯定,服裝鞋類、美妝、電動汽車、3C電子、遊戲、文創等領域的國貨“潮品”逆勢而上、不斷“破圈出海”,成爲出口貿易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公開資料顯示,部分彩妝潮牌在日韓市場站穩了腳跟,體育潮牌熱銷歐美,手機潮牌在新興市場尋求業務增長的突破口,科技潮牌步入了發達國家的消費高地……

無論是“翻紅”的老字號,還是“出圈”的新國貨,如何乘勢而上、變“當紅”爲“長紅”?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做到質量過硬、服務到位、貼近市場,才能持續獲得青睞,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爲品牌注入文化內涵,建立自己的品牌“護城河”,通過品牌認知形成與其他品牌的競爭壁壘。

品質至上 點亮美好生活

2023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連續兩年突破1.27萬美元,人民的消費需求遞進到一個新層次。中國品牌也逐步樹立了產品自信、消費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僅實現了銷量增長和市場規模擴大,在價格上也逐步對標全球性品牌。

今年4月上市的國產某品牌新能源車,定價在20萬元~30萬元區間,在預訂階段就實現了4分鐘訂單破萬。市場上曾有過“20萬元以上不買國產車”的說法,該品牌卻被評價爲“具有性價比”“誠意滿滿”。這意味着,公衆對中國品牌的認知正悄然變化,國貨品牌也正在邁向“優質優價”“質優價高”。

專家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品牌建設既要響應大衆普遍的消費需求,也要回應小衆細分的個性偏好;既要發展一批高定位、高標杆、高附加值的高端品牌,也要打造一批物超所值、價廉質優、買得起經得用的“國民品牌”,讓人民羣衆真正享有品牌選擇、品牌消費的自由權。

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不僅僅是實物消費。

坐高鐵進“淄”趕“烤”、榕江“村超”全網關注、“爾濱”現象火爆、天水麻辣燙走紅……近兩年,地方文旅接續“出圈”,一個個城市IP接連涌現。文旅熱背後,是厚重的城市底蘊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城以文興,以文化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融互促、相得益彰,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比如,在西安的沉浸式街區,遊客“變裝古人遊長安”;在陽朔,依託喀斯特地貌打造的攀巖節讓運動休閒融入山水觀光;在三星堆博物館,看數字化技術助力古老文物“活”起來……當旅遊產品和服務愈發豐富優質,城市品牌的打造,就不再侷限於一時的“眼球”經濟。

沒有脫離鄉的城,也沒有脫離城的鄉。今年初的“爾濱熱”還掀起了一場全國“土特產”大摸底。如,河南柘城是“鑽石之都”、黑龍江有蔓越莓、四川盛產魚子醬等,在一波波“出圈”中被更多人知道。從某種意義上看,鄉村振興的過程就是農業品牌化發展的過程。如何把好資源轉化爲好品質、好品牌,讓“土特產”更好服務城鄉、致富農民,還需要各地下力氣做好“土”字號文章。

十年樹企業,百年樹品牌。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品牌力量,需要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繼續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扶持一批品質優、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精品區域公共品牌;繼續開展製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培育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羣品牌,形成有影響力的“中國製造”卓越品牌;繼續做強做精服務業,打造競爭力強、美譽度高的服務品牌。

我們有理由相信,承載着文化自信、技術創新和人文關懷的中國品牌,必將厚積薄發、勇攀“質”高點。(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付朝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