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明年GDP增速目標大概率維持5%左右

財聯社12月13日訊(記者 郭鬆嶠)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持續多年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表述,變成了“更加積極+適度寬鬆”。

對此,財聯社記者採訪了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國企改革專家李錦。李錦對記者表示,結合此前政治局會議對一系列宏觀政策的表述,未來一年,經濟繼續轟油門,這是個總基調。

在李錦看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積極”前面加一個“更加”。尤其是“適度寬鬆的財政政策”,最爲引人注目。李錦談到,上次出現是金融風暴2008年,從2010年後就不見了,這是時隔十四年後的再次在政治局會議出現。2009年和2024年的財政貨幣政策都致力於促進經濟增長和防範經濟風險。然而,在環境背景、政策取向、實施力度、重點與效果方面存在差異。

此外,當前宏觀環境不一樣。2009年是被動應付,更注重寬鬆刺激,而2025年則是主動佈防,更注重穩健調整和優化結構。李錦說:“特朗普將於1月20日再次上任,中美貿易將會面臨史無前例的重大挑戰。應對特朗普2.0——全方位擴內需對衝外部衝擊風險,決策層立足於‘做好自己的事’,提出‘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財政政策的積極主體不一樣。2009年積極財政主體是地方政府,現在財政政策的積極主體是中央政府層面。當前更加積極財政核心是“化債”,三年內化債規模高達7萬億,減輕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地方財力得到補充,利於進一步加大基建、農林水利、能源、倉儲物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的投資支持。將進一步優化專項債資金使用範圍,除了可以用於項目資本金、收購存量商品房、收購閒置土地等之外,有望擴大至生育、醫療、教育、社保和就業等民生保障方面,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其消費能力與潛力。預計,2025年有望安排赤字率要擴大,以釋放政策加碼信號、穩定預期、增強信心,這都是中央政府所爲。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思維不一樣,從過去的債務信貸思維迭代升級爲投行化、資本化思維。這次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最大看點,顯然不是在降準降息和債務擴張上,而是“超常規逆週期”貨幣政策增量工具箱。2025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加大市場流動性供給、推進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加快信貸增長,刺激需求擴張。

投資方向由低端的產能和房地產轉向新質生產力和全面綠色轉型。支持“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保障重大項目投資資金,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提升生產效率與先進產能比重,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供給範圍不一樣,由“擴大經濟需求”拓展爲“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就是要從原材料生產與供應、生產技術升級、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參與、人才培養、人口增長、產品創新、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與貨幣政策、產業扶持政策、就業政策、對外經貿合作等等全領域入手,加大宏觀調節力度,實現全過程的需求擴張。特別是政策發力重點也有望向民生消費領域邊際傾斜。

李錦預計,經濟增速不會出現V形反彈,通脹和經濟大概率維持溫和復甦的態勢。現在中國經濟增長沒有失速,明年目標大概率維持5%左右。通脹和經濟大概率維持溫和復甦的態勢,不會出現V型反彈。2025年的穩健政策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注重防範金融風險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債券市場的表現也將更加平穩,大幅度降息降準非常有限。

“總體來看,2025年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內需不足和外部衝擊。2025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主導因素,將從2023-2024年的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問題轉化爲‘特朗普衝擊’。”李錦說,“2009年和2025年的財政政貨幣政策在不同經濟背景下發揮了各自的作用。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政策目標的平衡性,既要刺激經濟增長,又防範風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順利完成十四五規劃。穩步前行,中國經濟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