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起重機成“間諜武器”?美又打“國家安全牌”

在美方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的背景下,美國官員草木皆兵,盯上了中國製造的起重機,美媒也不斷炒作起重機帶來的所謂“國家安全威脅”。美國的“小院高牆”已經逐漸演變爲“大院高牆”。

近日,中國起重機在美國被炒作成所謂“間諜武器”。彭博社電視臺援引美國洛杉磯港執行董事的話說,中國製造的起重機對國家安全構成潛在風險,但由於很少有國家能製造這種巨型集裝箱搬運機器,這一問題很難解決。

美媒:白宮計劃5年投200億美元替換中國造起重機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總統拜登21日簽署行政令,提出在未來5年內投資200多億美元用於港口安全建設,其中包括在美國國內生產新的港口起重機,以更換全美各地港口的中國產起重機,消除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所謂“潛在威脅”。同時,美國海岸警衛隊還發布安全指令,要求目前部署在美國戰略海港的外國產起重機必須滿足某些數字安全要求。

事實上,美國政客對中國起重機的關注,已經持續快一年了。早在2023年3月初,《華爾街日報》就報道稱,五角大樓認爲,在美國港口使用中國製造的巨型起重機是一個潛在的“特洛伊木馬”,中國可以利用它來收集有關進出美國的物資情報。

日企美國子公司將生產起重機進行替代

據白宮消息,日本三井E&S的美國子公司 將生產起重機進行替代,這將是美國30年來首次在國內生產起重機。拜登政府希望通過投資來實現港口起重機制造業的本土化。

替換中國製造起重機的決定也讓美國一些港口的從業人員感到驚訝。當地時間24日,弗吉尼亞港發言人發表聲明說,他們並不清楚更換起重機的詳情,而且不久前剛訂購了8臺中國振華重工的起重機,其中4臺將於2024年年末交付,另4臺將於2025年8月交付。弗吉尼亞港認爲中國製造的起重機是安全可靠的,並在使用起重機前進行了網絡安全檢查。港口表示,目前與聯邦官員的討論尚未結束,並未收到任何關於間諜活動的報告,也沒有任何可能影響弗吉尼亞港運作的網絡安全漏洞。

美國港務局協會:沒有發生任何起重機導致的安全漏洞

美國港務局協會也表示,“儘管有危言聳聽的媒體報道,但美國港口沒有發生任何起重機導致的已知安全漏洞。此外,現代起重機非常快速和複雜,但它們也無法跟蹤貨物的原產地、目的地或性質。”

中方:堅決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 無理打壓中國產品和企業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23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所謂“中國遠程控制港口起重機收集數據”完全是無稽之談。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毛寧

中方堅決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無理打壓中國的產品和企業。將經貿問題工具化、武器化,只會加劇全球產供鏈的安全風險,最終損人害己。

振華重工:在美業務佔比不到10% 初步判斷影響有限

對於美方的做法,振華重工董秘辦迴應稱,公司正在密切關注此事,還在瞭解情況是否屬實,後續如果有進展會及時發佈公告,振華重工在美業務佔比不到10%,初步判斷該事項對公司影響較爲有限。

中國製造的起重機佔美國港口起重機總量近80%

港口是美國貿易的主要出入口,就業崗位達3100萬個,每年爲美國經濟創造超過5.4萬億美元收益。而中國製造的岸邊起重機佔有全球最大市場份額,目前有超過200臺中國產起重機在全美各地港口與受監管設施內使用,佔美國港口起重機使用總量的近80%。

早在1994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港就曾向振華重工一次性採購4臺巴拿馬型岸橋,這在當時的中國製造業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

2013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說,鼓勵美國更廣泛地使用“美國製造”。由於碼頭的起重機是中國振華重工集團製造,爲了避免尷尬,白宮工作人員用一大幅美國國旗蓋住“振華”和ZPMC的中英文商標。然而演講過程中,一陣大風颳來吹開美國國旗,露出了振華重工的商標,引發全場譁然。

2021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前往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港,談論當前美國的通脹問題和基建計劃。發表講話的背景是西格特海運碼頭,停有振華重工製造的“新巴拿馬式”起重機。

這4臺中國製造的“新巴拿馬式”起重機在拜登演講前兩個月,才運抵巴爾的摩港,引發當地民衆圍觀。“新巴拿馬式”起重機每臺的高度約爲137米,重約1740噸,能吊起約85噸的集裝箱,大約相當於50輛汽車的重量。

美媒:中國起重機助力 巴爾的摩港吞吐量將翻倍

《巴爾的摩太陽報》介紹,“新巴拿馬式”起重機採用全電動設計,不耗費柴油,能讓碼頭工人的裝卸工作更有效率,被認爲是巴爾的摩港吞吐量翻倍計劃的“大殺器”,對當地經濟發展有着重要促進作用。

分析:美對華“脫鉤”範圍從高科技產品向基礎設施類產品擴展

分析人士認爲,繼強推在美國國內拆除華爲電信設備後,拜登政府又把目標轉向中國產起重機,港口起重機雖不屬於高科技設施,但在美方看來屬於戰略設施,不能存在任何“風險”。現在看來,將對華“脫鉤”範圍從高科技產品 向基礎設施類產品擴展 正在成爲美國政府的既定方針,今後還可能擴展到電網、交通、能源等其他關鍵基礎設施領域。

來源 CCTV4

編輯 曾佳佳

流程編輯 嚴聖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