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第一罐頭生產國,爲何國人卻光生產不吃,以出口爲主

提起罐頭,國人對它可謂是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爲在今天全國各地的大小商店、超市中,都能看到各種罐頭的身影;說陌生,是因爲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幾乎沒有罐頭的一席之地。即便是出於省時省力、快捷實惠的考慮,中國人也往往第一時間選擇外賣,而不是罐頭。

上圖_ 二戰的美國大兵,正在享用罐頭大餐

根據世界食品協會機構2020年統計,美國人均罐頭的年消費量是90kg,西歐是50kg,日本是23kg,中國則只有區區的0.2kg。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中國卻是全球最大的罐頭生產國,國產罐頭暢銷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那麼,爲何中國罐頭如此高產,中國人卻對罐頭十分不感冒呢?

上圖_ 上世紀美國的午餐肉罐頭

罐頭的西方“發家”史

要想回答爲什麼中國人不愛吃罐頭,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爲什麼歐美人對罐頭愛不釋手。其實在歐美社會中,罐頭並不是一下子就深入人心的。早期的罐頭因爲製作工藝複雜,而且需要手工密封導致成本高昂,故而僅被少量用於野外探險或跨洋遠航。然而,工業革命帶來的大機器生產,加上一戰的刺激,大量罐頭被作爲軍用口糧製造出來,滿足了交戰各國官兵們的胃口。

受到戰爭需求的影響,至一戰結束時,英、法、美等主要交戰國罐頭產量達到戰前的325%—600%,海量生產所造成的一個明顯的後果,就是罐頭的成本大幅降低,這便爲日後罐頭在歐美的普及奠定了價格基礎。

上圖_ 一戰前的沙俄罐頭

一戰後,被打爛了的歐洲可謂百廢待興,故而戰時生產的數量極多的剩餘罐頭,成爲困難時期各國百姓青睞的對象。而各國的資本家和商人也抓住了這波“軍轉民”的“東風”,推出了品種繁多的家庭用罐頭,從原先的肉類、豆類擴展到主食、海鮮、果蔬、醬菜等方方面面,甚至還出現了諸如法式洋蔥湯、意大利肉醬面等特色罐頭,價格也進一步降低,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填飽肚子的迫切需求。

而大洋的另一端,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的美國則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量來到城市的打工人急需一種節約烹飪時間的快捷食物,以滿足其高節奏的日常生活,在當時的條件下,打開就能吃的罐頭自然成爲了不二選擇。那時,一個波士頓或者底特律的打工仔的標準午飯,便是兩三片面包配上一聽肉罐頭。

上圖_ 美國的罐頭生產線

正所謂當市場繁榮時,賣家便主打安全可靠;當市場凋敝時,賣家便力推便宜實惠。與罐頭產業的日趨繁榮相伴的,是美國相繼出臺了《罐頭業檢查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給予了罐頭產品國家層面的食品安全保證。而當時間來到1929年經濟危機時,面對數以百萬計的失業人員連溫飽都無法維持時,以荷美爾爲代表的罐頭界巨頭立即順勢推出了 “主婦型罐頭”,用實惠的裝量和低廉的價格迅速打開市場。

同時隨着時代的發展,罐頭的材質與封裝技術有了很大改觀,食品殺菌工藝也日趨進步,以前老罐頭上存在的問題都不復存在。這樣一來,罐頭便深深根植於歐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爲他們的餐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靠罐頭活下去”的歷史印記,使得即便在經濟復甦後,人們還是離不開曾經和他們朝夕相處的罐頭,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上圖_ 英國曾譏諷芝加哥罐頭商生產的肉類不健康

曾經的“中式罐頭熱”

我國的罐頭產業起步於清末。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國第一家罐頭廠商茂美便在洋務運動的浪潮中誕生於廣州,其招聘產品便是豆豉鯪魚。從清末到民初,隨着“實業救國”的口號日趨深入人心,像上海泰豐、重慶建馨等罐頭廠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可惜的是,經年不息的戰亂使得中國的罐頭業和諸多工業建設項目一樣,纔剛起步便倍受摧殘。

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外環境的穩定爲國產罐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正如前面所說,戰爭是罐頭生產最好的“加速劑”。1950-1953年,受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中國罐頭產量從1733噸增長到27854噸,絕對增幅達1507%。多少最可愛的人就是靠着國產罐頭的加持,度過了那段難忘的歲月,打贏了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戰。

上圖_ 蘇聯時期的罐頭廣告

戰後,中國抓緊利用國際地位空前提升的有利契機,將罐頭作爲主要商品投入到外貿市場中。1953年,蘇聯從中國進口了包括水果、酸黃瓜、午餐肉、紅燒牛肉、去骨雞爪等各類罐頭在內的價值1060萬盧布的即食類商品。老大哥對來自中國兄弟的罐頭讚不絕口,於是開始大力向東方陣營的其他成員國進行推銷。

很快,1954年國產罐頭便開始大批量銷往波蘭、捷克、東德、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到1958年,中國罐頭出口量已達95257噸。

上圖_ 60年代罐頭,上海出口梅林午餐肉外包裝

上圖_ 60年代上海益民光明罐頭外包裝

然而,即便國內的罐頭生產紅紅火火,罐頭卻始終沒能在國人的餐桌上佔據主流。在當時的國內市場上,罐頭的售價並不便宜。60年代,黃桃罐頭的價格約爲5-7角/瓶,而一斤新鮮豬肉的價格也不過8角-1元/斤。由於沒有歐美那樣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羣體,國內沒有足夠的人羣來消費這些國產罐頭。

加之彼時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尚不發達,罐頭的生產成本不足以降到讓絕大多數普通百姓、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百姓可以隨意挑選、購買的地步。故而在那個時候,雖然罐頭美味、方便、“待機”時間超長,但吃罐頭對於大家來說卻是一種奢侈的享受。這就導致同樣是在困難時期,歐美人對罐頭的印象是依賴,中國人卻是稀罕。

上圖_ 建國初以農業生產爲主的民生,罐頭註定是奢侈品

“互聯網+”催生外賣:讓罐頭被國人遺忘

進入新時代,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中國老百姓的錢包普遍鼓了起來。加之工業水平不斷提升,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成本下降也體現在了罐頭產品的身上。這本來是罐頭走進中國千家萬戶的一個好時機,然而互聯網經濟的強勢崛起,宣告了國人與罐頭又一次“絕緣”。

遍佈城鄉的光纖網絡及交通設施,讓依託“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外賣業迅速“走紅”。在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打工羣體對快捷食品需求旺盛的今天,比罐頭口感更好,並能實現送貨上門的外賣成爲了人們節約時間、填飽肚子的首選。

外賣利用與罐頭差不多的價格,卻在食材和口味的選擇上比罐頭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罐頭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復興的“窗口期”,除去在吃火鍋時習慣性地點一些午餐肉,以及爲回憶童年味道而買一瓶黃桃或橘子罐頭外,我們幾乎找不到什麼理由去心甘情願地買罐頭。

上圖_ 沙俄時期的魚肉罐頭廣告

總之,與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讓我們沒有機會像歐美那樣,用可口又廉價的罐頭擺滿普通大衆的餐桌。等到我們有機會去選擇罐頭時,互聯網經濟的興起所帶火的外賣又大大壓縮了罐頭在國內市場中的生存空間。罐頭還沒有成爲我們歷史記憶中那不可忘卻的一環,便已經被人們遺忘。

作者:林森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智研瞻產業研究院 《2023年中國罐頭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2]中國產業研究院 《2022-2027年罐頭行業併購重組機會及投融資戰略研究諮詢報告》

[3]樑仲康 《轉型一中國罐頭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