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進行時,雙向投資大國地位日益鞏固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變局,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新成就。
數據顯示,我國雙向投資大國地位日益鞏固,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1.1萬億元,爲歷史第三高,規模穩居全球前列。引資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引資佔比都有提升;新設外資企業近5.4萬家,增長39.7%。對外直接投資平穩發展,已連續11年全球第三。2023年對外直接投資9169.9億元,增長16.7%。
《學習時報》3月1日刊登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署名文章《經濟全球化發展走向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下稱“署名文章”)給出上述數據。同時,署名文章還提到,我國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持續推進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加快創新經驗複製推廣,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外企持續加碼“投資中國”
據商務部數據,2024年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588家,同比增長74.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27.1億元,同比下降11.7%,環比增長20.4%。
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表示,從企業看,新設外資企業數大幅增長,在去年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同比增幅高達74.4%,顯示出外資來華熱情高漲,跨國公司依舊看好中國市場發展機遇,持續加碼“投資中國”。
再從行業看,今年1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31.1億元,增長20.5%,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40.6%。高技術產業引資391.6億元,佔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比重爲34.7%。
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介紹有關情況時表示,外商在華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在高技術製造業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增長558.8%,延續了去年以來產業結構優化、製造業恢復增長的趨勢。這充分表明,隨着我國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外商在華投資也在不斷轉型升級。
從來源地看,部分發達經濟體對華投資增長較快,外國投資者繼續積極投資中國。在大項目帶動、同期基數等因素作用下,法國和瑞典增長分別高達25倍和11倍,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211.8%、186.1%、77.1%(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2月28日,商務部召開外資企業圓桌會議,介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即“外資24條”)有關落實情況。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2月29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60餘家外資企業和9家外國商協會代表參會。會議上商務部通報了“外資24條”印發實施半年多來各部門貫徹落實情況。與會外資企業和外國商協會代表分享了受益於相關政策紅利的情況,並提出了意見建議。
“總的來看,六成以上政策舉措已經落實或取得積極進展,絕大多數外資企業表示政策獲得感良好,進一步增強了投資中國的信心。”何亞東說。
同時也要看到,2023年,由於世界經濟復甦乏力,通脹加劇,需求不足,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持續低迷。但何亞東在去年12月底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將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隨着已出臺外資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中國市場對外資的“磁吸力”將會更強。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樑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利用外資規模高位運行。2020年至2022年,我國利用外資連續三年刷新歷史紀錄,2020年利用外資接近1萬億元,2021年增加至1.15萬億元,2022年繼續增加至1.23萬億元。2023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到1.13萬億元,同比下降8.0%。但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利用外資淨流入額同比下降36%,全球各國外資淨流入額同比增速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我國引資額度出現波動是正常現象,引資規模總體仍處於歷史高位。
他解釋道,分行業看,2023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6.5%,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32.1%、12.2%;我國高技術產業引資4233.4億元,佔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比重爲37.3%,較2022年全年提升1.2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朋友圈”不斷擴大
上述署名文章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簽署的自貿協定由10個增至22個,自貿夥伴由18個增至29個。目前,我國與自貿夥伴貿易額(不含港澳臺)佔貿易總額的1/3。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目前,我們正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在未來的十幾年中優勢會更加明顯。
“一方面優勢明顯意味着內需擴大,吸引外資。”崔凡解釋道,另一方面也會產生本地市場效應,最終促使自身在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產業上,產生比較優勢。
本地市場效應是指在一個存在報酬遞增和貿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擁有相對較大國內市場需求的國家將成爲淨出口國。
崔凡表示,簡單而言,在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大背景下,某些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特徵,該產業將會到中國集聚,在集聚過程中,可以更加便利地接觸中國國內市場,利用國內市場,但在超比例集聚/生產後,除了供應中國市場之外,其產能超過國內市場需求,促發了該產業在出口方面的比較優勢。
“一言以蔽之,內需大,會促進相關產業佔領更多外需。”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就是爲何我國的新能源產業,譬如風能、電池等產品,以及此前的通信設備行業等,能夠產生出口優勢的重要原因,背後有龐大的內需支撐。
除積極擴大“朋友圈”之外,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成果豐碩。譬如,2023年12月,約120個世貿組織(WTO)成員宣佈《促進發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最終文本完成法律校審,這是中方主動設置並牽頭引領的,協定達成後將成爲全球首個多邊投資協定。
2月26日至3月2日,WTO第13屆部長級會議(MC13)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在投資便利化、漁業補貼等議題談判中,中方積極與各成員協調配合、溝通互動,展現大國擔當,爲推動會議取得成功作出重要貢獻,贏得與會各方、主辦方阿聯酋和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高度評價。經過密集磋商,會議達成了“1+10”務實成果。會議發表了《阿布扎比部長宣言》,成員承諾加強多邊貿易體制,繼續推進世貿組織改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紀文華此次也在MC13現場觀會。紀文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總體立場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作出適當妥協和讓步,同時對其他成員施壓,以達成一個各方平衡的結果。
(記者高雅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