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個戰略機遇期

(圖/路透)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日前在《美國權力的根源》雜誌發表文章,首次聲稱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並非零和博弈,而是要共同面對挑戰。他說,世界政治中沒有什麼是不可避免的,換言之,中美之間發生激烈對抗的情況完全可以避免;又說,中美必須合作應對共同挑戰。

他還強調,美國認爲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人將是世界舞臺上的主要參與者,美國認識到對華戰略打壓無法遏止中國的崛起,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是美國必須擁有的能力和麪對的現實。

蘇利文正在放出一個重要的訊號,這個訊號跟美國拜登總統殷切期盼能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APEC舉行元首峰會是一致的,那就是美國正在調整他的對華政策。

從歐巴馬到川普到拜登,美國針對中國崛起採取的遏華戰略一個強過一個,但效果有限,甚至適得其反,但這只是她調整對華政策的部分原因,美國對華政策的變,最主要的還是國際形勢的突然變化,在俄烏戰爭仍膠着之際,以巴衝突突然爆發,中東局勢大亂,讓美國不得不罕見地同時面對兩場戰爭,美國更深怕原本即緊繃的臺海形勢也出現狀況,因此急於緩和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的此一變化極可能讓中國迎來又一個寶貴的戰略機遇期。

1978年鄧小平已做出了中國必須換一條路走的決定,也就是改革開放。他深知這條路走不走得通,除了靠自己努力,還得有一個有利於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的大環境,此時美國決定聯合中國共同對蘇,中美因此建交,當時鄧即研判中國或將有20至30年的戰略機遇期,果然,一直到上世紀末爲止,中美關係的友好與穩定讓中國牢牢地抓住了這個機遇。

進入新世紀,中國的快速崛起讓剛上臺的布希政府產生警惕,決定對付中國,卻爆發了2001年的911事件,美國不得不優先反恐,連續打了兩場大傷國力的反恐戰爭,這讓中國又得到了第二個寶貴的戰略機遇期,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也自2000年的第6快速躍升到2010年的第2,讓美國再度警惕。2009年上臺的歐巴馬決定儘快結束反恐戰爭,並在2012年提出劍指中國的「重返亞太」戰略。

從歐巴馬到川普到拜登,美國的戰略名稱時有變化,但遏制中國甚至打擊中國的戰略核心本質未變,中美關係也因此急轉直下。2017年美國正式將中國定位爲「修正主義強權」,確認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有意圖及有能力挑戰並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國家。在美國日增的強大壓力下,中國也被迫展開反擊,就在此時,俄烏戰爭、以巴衝突先後爆發,再加上能量蓄積已久的臺海形勢,讓美國立即陷入了空前的戰略窘境,不得不再度調整對華政策,看來中國或將迎來又一個戰略機遇期。

第一個機遇期,20年;第二個,10年;第三個,不確定,但大概率是更短,因爲權宜性的成分更高。無論如何,中美的結構性矛盾也在與日俱增,美國對華政策因權宜而變,但不會因結構性的矛盾而變,中美霸權的世紀之爭,終有攤牌之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