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張永成 推廣國產力挺農民
張永成小檔案 圖/中華民國農會提供
「全臺有302家農會、會員戶數有87萬戶,約200多萬人口、存款逾2兆3,000億元‧‧‧」這些數字,讓外界只要提到農會,就會聯想到「金脈」與「票倉」。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張永成不諱言,外界確實是把農會「想像」得很「神通廣大」。
張永成說,農會的信用部存款確實是超過2兆多,但那是農民的存款,「不是農會的。」對外界將農會視爲地方派系、樁腳的一環,他也感到好笑的說,選舉時夫妻都能爲了支持不同候選人撕破臉了,「農會對農民能有什麼掌控力?」
農會,張永成直言,就只是一個民間組織,與工商團體的性質沒有不同,差別在農會的成員是農民,農會也如工商團體的角色,是農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樑,目標是維護農民權益與支持農民。
提到支持農民,張永成像是想起似的問道:「吃飯攪沙聽過嗎?」雲林崙背,是臺灣四大酪農專區之一,是因爲一到東北季風吹起,崙背、二崙、麥寮全是沙塵,農民生活艱辛,當年農民養牛是希望家裡多一點收入而不得不爲。
當年農民的不得不爲,造就了崙背成爲臺灣重要的酪農專區,然而,2021年在網路上掀起熱議的「崙背鮮乳」,則是中華民國農會所屬的臺農鮮乳廠與小農聯手拚出來的名號,也是張永成身爲農會總幹事的「必須得做」的功課:「支持農民」。
「農會的本質,就是支持農民。」這是張永成爲小型酪農戶代工做品牌的初衷,只是沒想到竟成了臺農的新優勢。與小農聯手打造品牌的經驗,也讓張永成再次萌生想要在臺灣塑造類似日本「職人精神」的從事農業的榮耀感。
張永成頗爲感慨的指出,臺灣說是「以農立國、農爲邦本」,然而,在國家政策上、甚至是在社會觀念上,「農民都是弱勢的一羣」,臺灣應該要重視農業、支持農業。
他以日本的「地產地銷」、韓國的「身土不二」爲例,即使國外進口的農產品價位相對便宜,還是會優先選擇「國產」農產品,臺灣也應大力推廣「吃在當地、吃在當季」,就像日、韓兩國的人民從小就有吃「國產」食材,纔是對身體有益的觀念,臺灣如果也能支持「國產」農產品,對農民而言是非常大的鼓勵。
「支持農業」聽來題目很大,張永成認爲,其實就只是一個念頭、觀念轉換的問題。他掰着手指一一細算,目前國人每人每年食用的稻米差不多是40~45公斤,每1公斤的國產稻米如果比進口米多10元,1個人1年也只多花450元,「這對每個人的消費支出會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壓力。」
然而,張永成坦言,雖然「吃在當地、吃在當季」逐漸受到國人的重視,但是,比起日、韓,這樣的觀念在臺灣目前還不算是太普遍。如果,國人都有食用「國產」農產品的想法,不但可以撐起臺灣的糧食自主率,也能讓臺灣農民得到驕傲,也就能從中建立從事農業的榮耀感。以目前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張永成相信「未來最偉大的人,會是糧食供應者。」農業會是臺灣未來最爲珍貴的資源和資產,他也呼籲,如果「以農立國、農爲邦本」不是一句空話,臺灣真的要珍惜、重視農業,而支持農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吃「國產」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