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朱兆虎:古籍無言,你可以替他們說
故事是有力量的。
《笑林廣記》之書,當時作者不辭鄙俚,詭時玩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留下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史料,今日讀來,往往披沙見金。警策語如“此三書(《文選》、《漢書》、《史記》)熟其一,足稱飽學”,是指示人精讀細讀的讀書方向。帶入到《廣記》營造的故事情節中,“譬如爲山”、“譬之宮牆”、“譬如行遠必自邇”、“能近取譬”,“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等經典中的語句,便都有了具體形象,顯現在外,令人過目不忘,隨口成誦。這是故事的力量。
置身故事情景和戲劇情節中,能夠讓更多小衆專業走進大衆視野,深入人心。雅俗之間,本非涇渭分明,鴻溝難越。
所以當《重回永樂大典》上線播出,當全新的藝術形式-微短劇遇上古籍保護,給了我許多期待。《重回永樂大典》是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視聽新媒體中心、抖音集團出品,央視頻、紅果短劇聯合出品,或許創作團隊從《逃出大英博物館》獲得了靈感,但在“書靈”一角兒的設計上,在故事的表達推進上,在古籍修復者與“書靈”的心靈感應上,讓我看到了《E.T.外星人》的影子。
古籍就是古書,“古籍修復”,忠實於古書原貌,“古籍整理”,尊重於古人本意,都是特別需要講求工匠精神的工作,需要一點點“偏執”的執着和堅守,把冷板凳坐熱,才能在不經意間,際遇古人。書靈既是古書之靈,也是古人之靈、歷史之靈,同時也是從事古籍保護、古籍整理者的“匠心”外現,精誠所至,物我一體,古書化而爲靈。否則即便書靈在前,也是看不到的。古籍的修復、整理,E.T. GO HOME。
短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紀錄片式的影像質感,捕捉了搓紙捻、打漿糊、揭、託、補、裁、訂等諸多細節,用鏡頭語言細膩地再現了古籍修復的過程,用心用情,爲短劇製作提供了另一個維度。
毛姆說:“愛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聽故事的願望在人類身上,同財產觀念一樣是根深蒂固的。自有歷史以來,人們就聚集在篝火旁或市井處聽講故事”。雖然對古籍的傳播,與保護、修復、整理、利用同等重要,但由於古籍工作的特性,往往缺少故事性,有些故事雖好但並不好講。我們還是以《笑林廣記》爲例,來拆解《嘲中人》的故事中所嵌的一則小故事,原文如下:
(中人)兒長性憨,年十八,惟讀《大學》三頁。人問:“令郎讀《左傳》否?”翁曰:“《左傳》已讀,今聞讀‘右傳’矣。”蓋日聽其誦“右傳首章”,“右傳二章”故也。
講的是有一位房地產中介的兒子憨鈍,不學無術,十八歲了才只讀了三頁《大學》。有人故意戲謔中介,問他兒子讀了《左傳》沒有,中介說《左傳》已讀完了,這些天我聽着他已經在讀“右傳”了。這裡所謂的“右傳”,是指朱子《四書章句集註》中,《大學章句》裡的“右傳之首章”、“右傳之二章”等。可知中介兒子仍只在讀《大學》,不僅沒有讀《左傳》,而且連他爹也不知道兒子究竟在讀啥書。
這則故事背後,涉及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一樁公案。《禮記》是五經之一,收有四十九篇文章,《大學》原本只是其中一篇,常見於《十三經注疏》中《禮記正義》,稱爲“註疏本”。宋代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單獨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編,稱爲“四書”,撰成《四書章句集註》。不僅如此,朱子還在“註疏本”的基礎上對《大學》作了重新編排,把開首的“大學之道”至“未之有也”一段205字,稱爲“經”;把後面的部分分成十章,也就是十個段落,認爲十章按順序分別解釋經文的十個要義,稱爲“傳”,即解釋經義的文字,並且調整了“註疏本”的順序,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大學》版本,稱爲“朱熹本”。後來由於《四書章句集註》成爲欽定的教科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朱熹本通行天下,註疏本漸被學子淡忘。民國以來,學者折中二本,無能偏廢,錢基博說:“要之《大學》一書,以註疏本爲最古,以朱熹本爲最通行,一漢一宋,如日月之經行中天。”
古書豎排,上文在右,下文在左,《大學章句》中“右傳之首章”、“右傳之二章”等,出現在朱子所劃分十章的每章之後,就是指上文是“傳”文的第一章、第二章……註疏本的《禮記·大學》只是一篇文章,不存在分經傳之說。南懷瑾也曾回憶說:“在南宋以後的《大學》、《中庸》,便有‘右一章’、‘右十章’的註釋。當我在童年時候,一般同學們讀書讀得疲勞了,便大喊:啊喲!我現在又讀到‘發昏’第一章啊!”
這則不足50字的小故事,用《左傳》、“右傳”的有趣反差,精準把握了朱子《大學章句》的特點,而以故事或“段子”的方式表達出來。在古人能馬上理解到笑點,而今天講來,卻需用數百上千字才能拆解開來,解釋清楚。故事只能作爲引入《大學》這一知識點的突破口,讓人在嬉笑之餘,強化對學術史的認識。
總之,關於古籍的故事,並不好講,所以更需要像《重回永樂大典》這樣的努力,以這樣的方式,讓人們關注古籍、親近古籍。正如劇中所說:“古籍無言,你可以替他們說。”
古籍無言,需要更多人替他們說。
(作者:朱兆虎,中華書局學術著作編輯二部主任)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