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正通過影視創作實現文化傳播
演員張頌文 導演鄭曉龍 演員於和偉
影視交流時代表達
昨日舉行的2024北京文化論壇“文化傳播:影視製作與時代表達”平行論壇,彙集了國內外文化影視的精英人才,嘉賓們展開高端對話,碰撞思想火花,共商影視藝術的高質量發展,共促新時代影視的融合傳播。
以思想穿透力贏得國際觀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大背景下,中華文化正通過影視創作實現文化傳播。“從《紅高粱》開始到1995年之前,中國電影幾乎獲得了世界各大主要電影節的大獎,讓全世界知道了中國影視創作所達到的藝術高度。2000年之後,《臥虎藏龍》《英雄》等作品成功進入國際主流影視市場。隨後,中國影視行業又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資金、中國的企業、中國的影視創作者紛紛進入國際主流電影工業產業鏈條,大量中外合拍作品出現,形成了全球性的流動。目前,中國電影在國內票房佔比非常高,在海外還有擴展的機會和空間。”
業內一直流傳一個故事,《紅高粱》初到海外參加電影節時,因音響出了問題未能播放出聲音,但所有觀衆看後都對影片報以熱烈掌聲。而海外版《甄嬛傳》推廣語是“一個不屈的靈魂、一個弱女子,對抗整個大清帝國”,這也並非出品方撰寫的,而是海外觀衆自行領悟的。中國原創影視作品,正在以其思想穿透力贏得國際觀衆,也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作爲一位選擇在中國生活工作的西方電影製作人,英國導演柯文思從2015年開始向世界介紹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他認爲,隨着中國偉大復興進程的深入推進,中國電影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也在日益上升,“無論是以當代生活爲主題的電影,還是對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的全新闡釋,和對科幻宇宙的創新之作,都非常傑出”。他尤其提到了《黑神話:悟空》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它風靡世界,成爲了全球討論的話題。”
意大利前文化部長馬西莫·佈雷先生透露,中國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如《三體》極大地吸引了意大利觀衆,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希望中意兩國未來在影視製作領域能有更多互動”。
以精品傳遞中國品格、中國氣派
影視作品不僅僅是娛樂產品,更是文化載體,是傳遞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導演鄭曉龍認爲,要創作具有中國品格、中國氣派、中國風範的影視精品,“這需要創作者從真實的中國故事出發,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關注作品的價值觀,並在創作過程中深刻挖掘人性和時代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被觀衆銘記的精品之作”。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認爲,電影作爲時代鏡像,能與觀衆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電影《長津湖》展現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和對和平的堅守,體現了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的民族精神。《你好,李煥英》用溫情而幽默的故事,傳遞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哪吒之魔童降世》,則以傳統神話現代詮釋,傳遞了對自我價值和命運抗爭的堅定信念。這些作品讓觀衆在光影的世界裡找到共鳴找到力量,找到前行的方向。”
演員於和偉認爲,作爲文藝工作者,要在作品中自覺肩負起表達時代的責任,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弘揚、不斷創新。而演員張頌文則認爲,演員要做好分內的事,去塑造好角色,就是最大的責任。他還勉勵中國演員一同努力,加深交流,能夠爲全球的影視交流奉獻自己的力量。
創新是影視行業的不竭動力
馮遠征認爲,創新是影視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影視創作者要敢於突破傳統框架的束縛,勇於嘗試新的敘事手法、技術手段和藝術表現形式。同時還要積極擁抱科技的力量,將VR、AR、AI等前沿科技融入影視創作之中,爲觀衆帶來更加沉浸式的體驗,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增強文化創新的活力。
創新也離不開新鮮血液,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扈強表示,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北京電影學院正加大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力度。“電影擁有一雙手臂,一邊牽引着藝術,一邊牽引着科技,這才能爲觀衆呈現日益完美的作品,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讓這兩隻手臂緊密相握髮揮合力。”
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主席羅曼·雅諾稱讚中國年輕一代電影製作人和創作者吸收了國際視野,但仍能紮根於文化和傳統。“我們希望通過促進與國際人才的合作,爲中國人才的涌現提供助力。”
文/本報記者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