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年互訪,相知相親 攜手同行

綜合新華社報道,1月4日至8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乒乓球代表團應邀訪問北京;1月3日至12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個青年學生代表團應邀到訪北京、成都、深圳;1月7日至12日美國友城長灘的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大學生代表團一行12人應邀訪問青島;1月7日至13日,美國猶他州友好代表團一行13人應邀訪問北京和上海;1月24日至30日,美國艾奧瓦州馬斯卡廷中學20多名學生應邀訪問北京、河北和上海;2月3日至14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藝術團一行80餘人赴美國洛杉磯、明尼阿波利斯、馬斯卡廷和芝加哥參加2024年“歡樂春節”活動……。這是繼去年12月北京大學乒乓球隊應邀訪美之後,一系列的中美青年互訪活動,生動詮釋了“中美青年相知相親、攜手同行,成爲兩國友好的新一代使者,爲中美關係發展接續注入動力”的意義。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中美兩國之間具有深厚長遠的歷史積澱、擁有豐富現實交織的民間根基。中美關係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

我們要爲人民之間的交往搭建更多橋樑、鋪設更多道路,而不是設置各種障礙、製造“寒蟬效應”。正基於此,去年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中國領導人宣佈,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讓他們親身感受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與中國青少年交心交友、互學互鑑。

於是,我們看到,在青島,美國留學生體驗圍爐煮茶樂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紐約,中國留學生與當地友人共同體驗貼春聯、包餃子、舞龍獅等春節文化習俗;在清華大學,中美青年乒乓球隊“重走乒乓路、一起向未來”,在競技交流中重溫“小球轉動大球”的光輝歷史;在北京,中美青少年一起打八段錦、扮演京劇角色,瞭解中國書法、國畫、民族服飾,還一起書寫“福”字體驗新春習俗;在馬斯卡廷中美青少年用交響樂、爵士樂、民族舞、武術等精彩演出一起爲馬斯卡廷中學師生和市民呈現一場別樣“春晚”……。文化交流拉近了心靈距離,笑臉定格了友誼傳承。

中美兩國年輕一代,文化不同,理念不同,“我希望青年人常來常往,播撒友誼的種子,加深對彼此的理解。” 美國友城長灘的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大學生康•肯尼斯•黃說。“相信他們能感受到文化的溫度、友誼的溫度,並帶着共同的期許,攜手締造一個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地球村。”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學生王禕說。

中國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樂見一個自信開放、發展繁榮的美國。同樣,美國也應該歡迎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中國。建交以來,中美關係雖歷經風雨,但總體向前發展,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爲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國雙邊貿易額從1979年不足25億美元到2022年近7600億美元,雙向投資從近乎爲零到2600多億美元,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關係已多達284對。中美還在諸多地區熱點和全球性問題上開展了有益合作,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然而,當前某些美國政客固守錯誤對華認知,做出對華打壓遏制等不符合美國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極端做法,出臺了一系列限制舉措,部分美國政客出於一己私利,炮製所謂“間諜氣球”“間諜農田”“間諜港口起重機”等鬧劇……持續對華肆無忌憚的污名化,將反華打造爲所謂“政治正確”,這是極不負責任。

中美關係的未來是由人民創造的。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拉緊人民的紐帶、增進人心的溝通,以民間共同且強大的良好意願,不斷校準中美關係的現實經緯與時代方向。

尤其是青年,展望未來,青年一代關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走向與前景,也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國際秩序走向。基於中美關係的重大世界影響,兩國青年一代更有必要樹立正確務實理性的彼此認知,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原則,從而確保在兩國社會層面形成並鞏固防止兩國關係顛覆性變化的民意“防波堤”。這也正是中美青年互訪的意義所在。

從國家和人民利益、從全球福祉出發,穩定的中美關係,無疑是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態度。今年是中美建立外交關係45週年。站在中美關係新的“十字路口”,當代青年重任在肩。面向未來,讓“舊金山願景”落地變成“實景”,確保中美關係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始終處於正確航向上,行穩致遠,需要中美青年拿出勇氣和智慧,共同把握。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