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磋商成功後,荷蘭向歐盟申請退出,對華態度“轉變 ”?

當地時間9月19日,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與我國商務部部長就歐盟計劃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有關事項舉行全面磋商並一致同意繼續保留通過談判解決分歧的政治意願。

而原計劃於本月25日啓動的相關表決程序也被確認推遲。

就在中歐雙邊就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問題展開激烈博弈之際,荷蘭政府向歐委會致函並尋求退出歐盟在有關移民、難民事務規則上的“權利”。

從嚴格遵守“集體利益”停止向我國出口高端光刻機,到現在爲應對“難民危機”而尋求脫離歐盟框架內政策,荷蘭政府到底有何盤算?歐盟內部在對華加徵關稅問題上又存在哪些分歧?

一、歐盟推遲加徵關稅表決

當地時間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將計劃對我國出口至歐盟國家的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

此後中歐雙方便圍繞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有關事項展開多輪磋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歐盟委員會宣佈將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理由竟是前期無法與我國通過談判達成解決方案。

而在本月中旬推遲投票程序的決定反倒成爲其與我國進行貿易談判的籌碼。

據悉在歐盟委員會決定推遲投票程序後,歐盟或將在關稅草案中新增一項允許歐盟在草案表決結束後繼續與我國就關稅問題展開談判的條款。

外界普遍認爲:歐盟在關稅草案中加入新條款的動機就是想繼續以對華出口商品加徵關稅爲籌碼在中歐貿易問題上討價還價。

至於加徵關稅的商品可以是電動汽車,也可以是其他對華依賴度較高的商品。

歐盟委員會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決定是在美國政府宣佈將對華電動汽車加徵100%額外關稅後不久做出的。

就算歐盟在出臺相關草案前表示會做出與美國完全不同的管制方案,這也很難不讓人懷疑相關政策是受到美國的影響。

事實上在中歐貿易蓬勃發展的現實狀況下,歐盟內部有不少國家都明確反對單方面對華加徵關稅。

歐盟內部反對相關關稅草案的原因一方面是擔憂中歐之間會就此引發新一輪貿易戰,最終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

另一方面則是擔心本國企業的在華利益受損,進而影響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

以德國汽車產業爲例,如若中歐之間真的爆發貿易戰,那麼後續產生的負面衝擊恐怕將不止影響到其國內車企的在華產業佈局和市場利益,更是直接波及相關車企的全球競爭力。

二、荷欲退出難民事務規則

就在大家等待歐盟內部就有關關稅草案啓動投票表決程序的時候,荷蘭政府卻做出了一個引發全球關注的大動作。

當地時間9月18日,荷蘭庇護和移民大臣在公開講話中稱其已按照政府戰略要求向歐盟委員會致函,正式提出荷蘭將爭取退出歐盟有關“移民和難民事務規則”的權利框架。

外界認爲,在國內經濟增長乏力以及右翼新政府上臺的雙重因素影響下,荷蘭政府這是有意要停止遵守歐盟制定的難民攤派規則以保護本國民衆的權益。

考慮到歐盟制定的《庇護和移民公約》(下稱公約)剛剛纔在今年6月份生效,就算荷蘭政府想“退羣”,其也必須得到歐盟27個成員國的一致同意纔可成行。

明知“退羣”的成功概率極小,爲何荷蘭政府還要向歐委會致函並尋求脫離公約呢?

其實經濟因素僅僅是促使荷蘭政府決意拒絕履行歐盟難民攤派義務的表面原因。

而真實原因一方面是新上臺的右翼政府需要向選民履行競選的政治承諾。

另一方面則是想借難民問題在歐盟乃至西方勢力內部的貿易問題上擁有更多的談判籌碼。

自2018年美國政府單方面挑起中美貿易爭端以來,裹挾歐盟經濟體向我國施壓便成爲美方慣用的政治手段。

而總部設在荷蘭埃因霍溫市的阿斯麥似乎就成了美方拿捏中荷雙邊貿易的“工具”。

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阿斯麥不得不停止向我國出口高端光刻機,甚至部分已售產品的售後服務也被迫中止,而其間損失的卻並非是美國的利益。

相比於企業迫於政治壓力而蒙受經濟損失,對於荷蘭政府來說最不能接受的其實是本國企業在發展對外貿易時還需要看別人的臉色。

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國家營商環境的問題,也是國家政策話語權的問題。

荷蘭政府正是想通過拒絕遵守歐盟難民攤派規則來增加自身的談判籌碼,同時向我國展現出進一步拓展雙邊外貿合作的誠意。

近段時間,黎巴嫩“BP機集體爆炸”事件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產業鏈恐慌”。

聯想到阿斯麥或許具備遠程操控出口光刻機的能力,推動光刻機國產化已經成爲我國重點攻關的科研項目。

想必荷蘭方面肯定正急於打破美歐對華光刻機領域的出口限制。

三、歐盟內部分歧的本質

現階段歐盟內部在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問題上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在於對華加徵關稅的“收益”並沒有超過“損失”。

或者說歐盟各國在相關問題上的利益需求並不平衡。

以德國、西班牙、匈牙利爲代表的反對派無疑會對額外關稅給本國外貿行業帶來的潛在損失而感到擔憂。

而以意大利、丹麥爲代表的贊成派則期望能夠在中歐貿易的變數中找到新機遇。

實際上從歐盟在制定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時特意爲美國車企特斯拉提供“特殊照顧”中可以看出,此次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在配合美國政府的遏華行動,並貫徹其奉行的所謂“對華經濟去風險”戰略。

以保護本土車企發展爲理由的關稅政策本該對外來進口車輛加徵同等關稅,可歐盟卻偏偏對物美價廉的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額外關稅,其真實用意恐怕也就不言自明瞭。

在全球產業結構正經歷深刻變化的發展時期,現階段歐盟內部的經濟運行壓力較大。

特別是在英國脫歐、俄烏衝突等地緣性事件的影響之下,歐盟正在重新找尋自身在全球產業、貿易鏈中的位置。

不過從近期歐盟內部政治傾向加速右轉的趨勢來看,大部分歐盟國家都開始變得更加註重本國的利益訴求而非迎合美國的利益。

四、中歐關係發展的趨勢

當地時間9月6日,荷蘭方面宣佈將進一步擴大對我國出口光刻機的管控範圍。

這不得不令人懷疑該國政府人士以及阿斯麥高層在公開表態中向我國展現的合作誠意。

既想向我國大量出口光刻機以賺取高額利潤,又想在關鍵技術上繼續拿捏我們的需求,停止向我們供應亟需的設備。

這好像是想倒逼我們持續推動光刻機的國產化替代,而我們也確實在積極尋求打破技術壟斷的道路。

針對歐盟試圖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舉措,我國也宣佈計劃對進口自歐盟地區國家的豬肉、乳製品以及白蘭地加徵關稅。

而這也是促使其同意保留中歐經貿問題溝通機制的‘殺手鐗’。

在我國已深度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背景之下,任何單方面試圖以加徵關稅、啓動‘三反調查’等手段逼迫我們在國際貿易中讓步的做法都只會是徒勞。

至於美歐宣揚的所謂“對華經濟脫鉤”恐怕也很難實現。

即便中歐之間在部分細分行業領域內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中歐貿易仍然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而這也是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戰略溝通的原因所在。

歐盟決定推遲啓動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表決程序並不代表向我國‘屈服’,而是在爲下一階段的中歐貿易博弈做準備。

大家其實都清楚單方面的制裁對誰都沒有好處。

總結

在決定推遲啓動#金秋圖文激勵賽#就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草案的投票程序後,歐盟試圖借對華商品加徵關稅爲籌碼在中歐貿易談判中討價還價的用意可謂昭然若揭。

再結合前期美國對華電動汽車加徵100%關稅的做法,可以看出歐盟這明顯是在迎合美國的發展戰略。

就在歐盟內部因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問題而爭論不休之際,荷蘭政府要求退出歐盟《庇護和移民公約》的聲音又在歐盟內部引發了新的爭議。

事實上歐盟在渲染所謂“對華經濟去風險”的過程中僅僅只考慮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中歐貿易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

其單方面對華採取的貿易限制措施其實很難讓自己完全不受到任何負面影響。

即便中歐貿易存在摩擦和分歧,但這並不意味着中歐之間真的要完全‘脫鉤’。

至少現在歐盟似乎真的意識到了對華開啓貿易戰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