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趨勢依然強勁,跨境併購需明確戰略、控制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出海”,在過去一年中是一個經常被談及的話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於拓展市場、推動技術進步等因素,紛紛踏上海外征途,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的趨勢依然強勁。“我們觀察到,2024年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較去年呈同比增長態勢。”致同審計合夥人路靜茹近日在“全球經濟轉型中的中國企業驅動力”分享會上表示。路靜茹談到,2024年“走出去”的具體熱門行業有所變化,主要集中在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能源設施類的投資,以及科技領域。

跨境併購是中企“出海”的常見場景,但在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下,跨境併購需要面臨的挑戰也是十分顯著的。致同諮詢融資與併購財務顧問服務主管合夥人武建勇指出,當前海外收購的目的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外買賣雙方的估值預期正在縮小。未來企業要做好跨境併購,要特別注意明確戰略和控制風險。

中企出海的兩個機遇

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中企“走出去”的腳步一直未曾停歇。據《202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772.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7%,佔全球份額的11.4%,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連續12年列全球前三,連續8年佔全球份額超過一成。

據致同所觀察,2024年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較去年仍呈增長態勢,但在熱門行業上有所變化。“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等領域,2024年主要是集中在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能源設施類的投資,以及科技比較熱門的行業。”路靜茹表示。

路靜茹進一步分析,央企“走出去”的步伐仍然較快,從數據來看,央企的境外投資規模佔比在40%左右。不過路靜茹認爲,海外市場雖然面臨着全球結構的多極變化,但是央企在走出去時,仍然需要把握好“進”和“穩”的關係,實現自身國際經營能力的升級。

“此外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是有痛點的,就是我們如何去管理境外企業。”路靜茹表示,過去中企習慣於向境外項目指派管理團隊,但是在日常經營管理當中,推動業務開展的大多是中層人員和業務人員,且多爲當地員工,中企的經營理念和措施無法在境外得到很好的實施。“現在大家開始意識到,要系統性優化業務流程。要從‘人管’變成‘制度管’,境外企業更遵守合約精神,人說什麼可能不聽,但有制度會去遵守。”路靜茹說道。

展望未來,路靜茹認爲中企出海的機遇仍然在兩個方面,一是全球化與本土化,二是創新驅動和品牌發展。目前中企已經有了很多本土化發展的優秀案例,譬如華爲和海爾,其中海爾的生產、產品設計和售後服務都是在本土化佈局。此外中國品牌已經在全球得到了一定的認可,企業要注重品牌的作用,要注重全環節、全價值鏈的發展。

買賣雙方估值預期縮小

武建勇談到,今年下半年,中資企業的海外併購正在回暖,但具體趨勢仍有待觀察,“當前是一個爬坡的時間,中資企業的海外併購能復甦到什麼程度,還要看明年上半年的趨勢。”

武建勇回顧,與過去相比,最近一段時間的海外併購目的國發生了很大變化。“北美、歐洲地區收購量下降, ‘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呈現明顯上漲。”武建勇表示。

武建勇指出,併購有三原則,即“找得着、買得起、買得到”。在經濟波動週期中,很多現金流穩定的傳統行業的標的更容易成交,因爲買方希望在波動的市場週期中找到風險相對小的標的。另一方面,高端製造業成爲一致性追尋目標,因爲這樣的企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更具有長期的發展空間。

放眼全球,武建勇表示,“一線的體感是中資海外併購熱度在今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呈逐步回暖態勢,企業信心和併購意願真正提升了。買賣雙方的估值預期正在縮小,更有利於交易的達成。同時,一些優質標的開始推向市場,使得併購交易方更有動力,也爲跨境併購帶來了機遇。”

中企在參與跨境併購時,應當制定明確的併購策略,也就是在明確戰略的同時控制風險。第一是選擇熟悉的領域,合理規避風險;第二是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聯合當地合作方共同收購,確保計劃的執行;第三是關注併購價格,重視溢價風險;第四是注重併購整合,實現協同效應。

致同昆明東南亞事業部合夥人、老撾團隊負責人楊希耘進一步介紹了受市場關注度較高的東南亞市場情況。楊希耘表示,海外對東南亞的投資集中於五大行業,其中增長最快的就是金融業,去年同比增速達到52%。其中,來自中國的投資快速增長,首要投資方向爲製造業。自2020年起,中國對東盟製造業領域的投資年均增長33%,新加坡和印尼接收了大部分的投資,而重點行業包括汽車、電子和可再生能源。

楊希耘分析,總體來說,投資東盟能夠在三個方面爲中國企業提供戰略機會。第一,東盟提供了一個低關稅的區域市場,在有助於打破貿易壁壘的同時,也將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確保供應鏈和市場的穩定性。第二,在新興行業提供技術合作和研發投資的機會。2023年東盟有60多家估值超10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僅次於美國、中國和印度,而東盟國家對技術轉讓限制較少,成爲中國企業技術發展和創新的新興基地。三是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與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爲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