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機械巨頭對比:日本小松年營收270億美元,徐工集團多少?

國家發展,必定離不開工業,而工業的發展,必然也離不開工業集團的支持。

徐工集團全稱爲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裡面大規模、產品品種與系列都很齊全的大型企業集團之一。

徐工是現在中國建築工業很難忽略的存在,有時候在工地,經常能夠看到它的產品,比如說:起重機、大卡車以及攪拌機等等。

而在日本有一家叫小松製作所的公司,也是從事建築工程機械、產業機械領域的行業。

它是日本建築工業的名片之一,擁有很長的發展歷史。

將這兩個中日機械巨頭做一個對比,日本小松年營收高達270億美元,那麼徐工集團的年營收是多少呢?這兩家企業究竟誰更強呢?

一、小松製作所年營收270億美元

在1921年的東京,一家名爲小松製作所的公司成立了。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如今小松這個名字已經響徹全球,它不僅在日本本土根深葉茂,更在中國、美國、歐洲甚至每一個角落都紮下了根。

從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遍佈世界的龐大集團,小松走遍了世界各地。

它在全球很多地方設立了地區總部,又孕育出了143個子公司,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

小松集團的產品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從工地上常見的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到運輸界的自卸卡車,再到工業製造中的大型壓力機、切割機,甚至是倉庫裡忙碌的叉車,小松都能一一提供。

到了2023年,小松集團的全年營收高達3.86萬億日元,換算成美元就是270億左右,比去年還多了9%。

它的淨利潤也飆升到了3934億日元,摺合美元大約是27.5億,增長率超過了20%。

這一系列的數據,可以看出小松集團的能力不俗,賺錢能保持持久盈利。

他們不斷打磨着自己的產品,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小松的產品升級與時俱進。

這些產品不僅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還幫助用戶降低了運營成本。

小松公司制定了一個叫“DANTOMO2.0”的計劃,要讓挖掘機、裝載機自動化和物聯網化。這樣工作更快了,成本還省了。

而且小松還大力研究氫能源、電動車這些新興科技,擁有很多概念產品,積極去嘗試新的事物。

他們還推動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在世界各地設立地區總部和子公司。

不僅實現了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和銷售,還深入瞭解市場的需求,爲當地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小松集團的“精打細算”能力也很強,他們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實現了成本的控制。

售後服務的質量也很高,能夠迅速響應客戶的需求,提供及時、專業的技術支持和維修服務。

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高速發展,爲工程機械和礦山機械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機遇。

小松洞察到了市場,加大在這些新興市場的投入力度,贏得了許多開發商的良好口碑。

可想而知,要想打敗這樣強勁的對手,我們需要一個比小松集團產品更實惠,技術更好,售後服務更周到的企業。

二、徐工集團年營收多少?

徐工集團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成立於1989年,總部位於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它的前身是1943年創建的華興鐵工廠,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奠基者和開創者之一。

徐工集團不單是個國企,全球190多個國家,幾乎你能想到的地方,都有徐工機械的身影。

特別是“一帶一路”上的合作國家,95%以上的地方都用過徐工的產品。

徐工每年往海外賺的外匯都是行業裡的佼佼者,實力在國內數一數二。

集團目前擁有着8500多項專利,其中還有1700多項是發明專利,50多項是國際專利,這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

他們造的“全球第一吊”,和“神州第一挖”,不僅在國內的工業界大名鼎鼎,在國際上也是名聲在外,讓老外們刮目相看。

雖然這兩年經濟大環境有點波動,但徐工集團的利潤還是穩步上升。

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就有512.78億元,全年營收達到了928.48億人民幣,摺合美元132億左右。

歸母淨利潤有53.2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23.51%。

徐工集團現在正朝着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狂奔,路上還不忘繼續緊跟國家發展帶動“一帶一路”的建設。

除了賺錢搞技術,徐工集團也不忘“精準扶貧”。

無論是地震後的重建,還是偏遠山區的孩子需要書本,他們都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去幫助弱勢羣體。

徐工集團獲得過很多的榮譽,作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第1位,它位列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4位,前3位分別是卡特彼勒集團、小松集團和迪爾集團。

徐工集團也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叫“珠峰登頂”,到2035年,要擠進全球工程機械界的前三名。

爲了實現這個夢,徐工集團使勁搞研發,準備把目前自己遇到的技術難題攻克,產品也向高端化發展。

不僅如此,徐工集團還打算把銷售和服務網絡鋪天滿地,提升國際名聲。

目前,徐工集團在中國製造業500強中排名第55位。

而在國家發改委發佈的全國13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最新評價之中,徐工位居綜合評價第46位、工程機械行業第1位。

三、兩者比拼誰更強?

小松集團與徐工集團作爲中日兩國在工程機械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各自在行業內都是舉足輕重的大能。

小松集團作爲老牌的全球知名的工程機械製造商,擁有的工業製造經驗累積自然比徐工集團的多。

它不僅有經營了很多年的龐大市場規模,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可以在它穩坐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2位看得出來。

作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徐工集團近幾年來發展十分地迅速,營收規模也年年攀升,緊隨小松集團。

雖然營收上是小松集團的一半左右,但是徐工集團的增長速度和市場份額提升速度相當迅猛。

現在小松集團和徐工集團一直在競爭中國國內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徐工集團漸漸有壓過小松集團的趨勢。

如果繼續依託“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的國際發展戰略,未來十幾年內,徐工集團未必不能超過小松集團。

小松集團在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技術方面一直領先,而徐工也同樣一直注重技術創新和研發實力的提升。

小松集團還積極引入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徐工集團也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合作,推動生產、教學和研究的深度融合。

小松集團和徐工集團各有千秋,它們不僅僅是在比誰的挖掘機挖得更快,誰的起重機吊得更高。

更是在比誰能更快地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這些科技元素融入到產品中,讓機器“活”起來,變得更加高效。

企業要想在未來的市場中立足,光有好產品還不夠,還得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推陳出新,引領行業潮流。

品牌影響力也是關鍵,它能讓你的產品在全球各地都受到認可,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而全球化運營能力,可以讓企業在世界各地如魚得水。

競爭也是合作的舞臺,小松和徐工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在技術研發上,它們可以共享成果;在供應鏈管理上,它們可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

在人才培養上,它們也可以相互學習,共同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行業精英。

競爭和合作是企業之間交流的橋樑,只有兩邊通車,企業和企業之間才能相互地鼓勵和進步。

結語

徐工集團和小松集團這兩個工業巨擘,在中日各自的領域都是家喻戶曉的存在。

小松集團是百年老師傅,徐工集團是後起之秀,兩個都爲自己的國家社會和人民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這兩者誰賺得多,誰賺得少,都不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這兩家企業以後都會繼續發展,然而企業發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前方必然有更多的艱難險阻等待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