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撥補非改革 工運部長要救勞保

中國時報社論

出身工運的勞動部長何佩珊首度立院備詢,針對立委質詢如何處理蔡政府8年未解的勞保年金財務危機,從部長口中聽到的竟是「撥補就是改革」;對比過往支持國會改革,今日態度的不同,何部長僅表示「時代變遷,位置不同的情形之下,我們要有不同的思考」。各界難免納悶,如果當年那個爲工運遭判刑的何佩珊聽到現在居高位的自己這麼迴應,內心會是怎樣的反應?

撥補難填財務黑洞

對於2028年即將破產的勞保基金,勞動部長拋出「撥補就是改革」的作法,立即引發熱議,因此隔天何部長也進一步說明,「我不是來砍給付」,希望能在一個永續發展的狀況下來經營勞保,未來改革不可能像過去「多繳、少領、延後退」,這種方法絕對行不通。至於要怎麼做呢?何佩珊部長則提出,「搭配加速推動中高齡就業、家庭看護工納入勞保等開源方式,同時法律還有提高費率的空間,另外也希望爭取每年撥補不低於新臺幣1200億。」

如果這就是何部長口中「更多元、永續的勞保改革方案」,那麼「撥補」仍是最重要的對策。因爲調漲勞保費率是自2009年就開始做的事,然而到了2017年便已出現「入不敷出」的情形,而且連續7年到今天都是這樣,否則怎會有「撥補」救勞保這招。再說勞保費率(扣除就業保險的部分)目前是11%,法定最高費率是12%,顯然若不修法繼續調高是無法因應的。

勞保基金的財務問題源自於制度,先是「隨收隨付」的收支原則,也就是收取當前在職場工作者的保費,作爲給付退休者的財源,因此當人口出生率下降後,新生代人數不如年長者時,很容易就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何況勞保本身還有老年給付從「一次金」增加「年金制」的變革。大家都說「年金」是活得越久、領得越多,可知在高齡社會,年金制的成本一定是比一次領完老年給付的制度高,所以若不從改革制度做起,想靠增加1%的勞保費率紓解財務墜崖的壓力,根本是緣木求魚。

即便搭配何部長所說的「推動中高齡就業、家庭看護工納保等開源方式」,就可有效縮小勞保財務黑洞嗎?臺灣的中高齡就業現況雖有專法推動,但以60歲就可以領年金的標準看,截至2023年底60至64歲者的勞動參與率爲40.55%,65歲以上僅9.91%,特別是女性自55歲起勞參率就如斷崖式下降,55至59歲是47.7%,60至64歲爲28.14%,到了65歲以上剩6.4%,這樣就算「加速」推動,請問能增加多少保費?

何佩珊莫忘了初心

根據勞保局統計,勞保老年年金的平均請領年齡是61.35歲,爲何不是65歲?顯然領取「減額年金」者日益增加,因爲勞保破產新聞時有所聞,勞工朋友怕領不到年金,不想等到65歲才領「足額年金」,寧可早點領少拿點錢,總比領不到好,可見想靠增加中高齡就業救勞保,難哪!

再講到何佩珊口中的勞保財務改革神器?「撥補」,須知請領年金的人數是一年一年堆疊上去,勞保局的統計顯示,2013年僅49.7萬人請領勞保年金,但到了2023年底已飆升至174.2萬人,增加3.5倍,此時還有一個未爆彈,即嬰兒潮世代已陸續屆齡退休。

內政部統計,1958年至1966年間臺灣出生人口有378.3萬,也就是從2023年起這羣人將陸續滿65歲退休,勞保精算報告顯示,保費與給付收入差額,2024年爲1303億元,但逐年擴大,到了2028年缺口將達2360億元,就算撥補1200億元,同時以2023年勞保基金投資最好的一年,獲利1100億元來算,兩者合計仍不足以弭平差額。難怪學者要說,只靠撥補維持基金規模,還得保證股票市場持續大賺,「要看老天願不願意賞臉」,未來不能有景氣衰退、稅收減少、投資負成長的情形,否則很難過關。

如果今天工運人士何佩珊繳了一輩子的勞保費,等到要退休了卻領不到年金,是否會和其他勞工一起上街去抗議?勞動部爲何不肯改革?其實坐上部長位置的何佩珊,若還有當年爲勞工爭權益的心,就該看看《今週刊》本年所做的調查,目前支持「政府立刻進行勞保年金改革」的受訪者已有74%,比起4年前增加了14%,可知大家都瞭解問題的嚴重性。請不要爲了部長的位置,忘了當年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