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亂撒幣 蘇貞昌點燃通膨的火苗

中時社論

行政院規畫的五倍券政策已定案,預定10月推出,各部會將配合推出各種消費券「助陣」;與此同時,公務員明年不調薪的規畫已被蘇貞昌推翻,軍公教明年可望加薪,基本工資也幾乎可以確定將再調漲。民衆有意外之財、公務員與基層勞工可望調薪,大家都「樂不可支」,卻忽視了通膨火苗燃起的危機;政府要小心,千萬不要再亂撒幣,少推可能助長通膨的政策。

政府借貸發錢鼓勵消費

振興五倍券確實刷新許多紀錄,一個是每人發放5000元且全額由政府負擔,金額不但超越去年的三倍券,也把馬政府時代的3600元的消費券比了下去;但另一個角度,這也是政府舉債給民衆消費的新紀錄,舉債金額直破千億元;當然,還有一項紀錄是:一般政府擴大支出、鼓勵消費必然是經濟低迷之際,但這次卻是在經濟看好、成長率持續上調之際,還借貸發錢鼓勵消費。

其結果就是助長通膨的壓力,臺北市長柯文哲在被問到如何看待中央的五倍券政策時,他的回答是:未來幾個月,臺灣會開始出現通貨膨脹,「因爲大陸熱錢回來,前瞻計劃8800億,還有紓困8400多億元,臺灣每年生產貨品這麼多,然後鈔票又要加印這麼多,結局就是通貨膨脹。」

顯然中央執政團隊對通膨的警覺性尚不如首都市長,在這波通膨壓力尚未到頂時,不但不警覺注意,反而還持續加重通膨壓力。從數據上看,今年7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年同月漲1.95%,1到7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1.54%;相較過去幾年CPI都維持1%左右,去年甚至呈負值,物價壓力明顯增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生產物價的躉售物價指數(WPI)7月比去年同月上漲11.77%,1到7月平均較去年同期上漲6.72%,躉售物價的上漲,代表的就是未來消費者物價的壓力來源。

這波通膨壓力其實全球「有感」,早在年初,拜登政府大手筆通過近2兆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美國就爆發過一波「通膨是否再起」的論辯,以目前的數據看,擔心通膨者顯然正確,美國近幾個月的物價上漲率高達5.4%,是30年來最高增幅。

央行應拿出作爲壓制通膨

正本溯源可以發現,去年疫情導致的生產受挫、貿易貨櫃至今未能恢復正常、供應鏈被打亂,導致不少產品價格上升,而且可能只是在初升階段,日前傳出臺積電漲價20%即爲一例;與此同時全球原物料開始上漲,業界分析認爲可能又到了大宗物資多頭上漲的循環期。

可以看到,各國生產者物價都開始飆漲:大陸工業生產出廠價格(PPI)7月上漲9%,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7月也上漲7.8%,是12年來最高,即使向來物價低、活在通縮陰影中的日本,7月的企業物價指數(CGPI)也高達5.6%,是13年來最大增幅,國際貨幣基金(IMF)警示全球各央行:這波通膨可能更持久,各國央行要先發制人。

但政府顯然不把通膨火苗再起當回事;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可達5.88%,是近11年來高點,按理沒有需要撒幣刺激經濟,但蔡政府還是堅持推五倍券,而不考慮以較小幅度、更精準的紓困方式協助受創的小商家;去年到今年的4波紓困已花掉8400億,前瞻二期4400多億預算也開始執行,如加上地方配合款,前瞻花費金額又要再多數千億。

通膨壓力已大,行政院又初步決定爲軍公教調薪,一般預料調幅在3%左右;勞動部釋出的訊息顯示,明年起基本工資可望再調3%以上。公務員、基層勞工調薪是美事,但薪資上漲往往是點燃通膨的主要動力,在通膨壓力已大之際,政府卻如「趕集」似的又是撒幣、又是加薪。

對民衆而言,當警覺通膨是對自己荷包與購買力的傷害,用白話文講就是:錢變小了,應該反對政府助長通膨的政策,否則,手上拿到5000元五倍券,以爲賺到了,但2%的通膨就吃掉數萬元的購買力。

政府應警惕通膨對財政政策的威脅,如果通膨引發民怨,就會是政治危機,不要再胡亂撒幣,央行更該拿出作爲,一旦通膨已起再去壓制,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