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以兩岸和合 凝聚臺海新共識

中國時報社論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成立「中道和平聯盟智庫」,廣邀跨黨派政學界人士爲國內和諧、兩岸和平集思廣益。一向低調的王金平大陣仗組建新智庫並延攬綠白人士參與,引發外界各種聯想解讀,但無論動機如何,任何有助兩岸和平共融、中道理性的努力都應樂見,特別是王金平日前強調「兩岸之道,唯和與合」,能否給藍營兩岸論述注入活水,值得觀察與鼓勵。

團結臺澎金馬 說服大陸

在政壇八面玲瓏、有「臺灣公道伯」之稱的王金平,以「中道」2字爲新智庫命名,恰恰凸顯了個人政治風格。不過,「中道」的關鍵不只是「中」而是「道」,如果只是一味地標榜中間、中立、中庸,到頭來恐變成「和稀泥」。美中長期對抗裹挾臺海風高浪急,臺灣內部兩岸路線針鋒相對,現在似乎沒有兩頭討好、兩邊不得罪的空間,純粹的「中立」或理想上的「第三條路」亦幾乎不復存在。因此,能否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理念追求涵義的「道」,對內團結臺澎金馬各黨派、對外促進臺海和平,纔是新兩岸論述站得住、傳得開的關鍵。

以王金平回答九二共識是否對兩岸關係有用的媒體提問爲例,他表示「回答是也不是,回答不是也不是」。這種迴應,是典型具有王金平風格的打太極,也暴露出整個藍營在面對九二共識時的尷尬。相信藍營內部沒有人認爲,九二共識是「錯誤」的或者不存在,也深知這是和大陸溝通的「通關密語」,但也不得不承認,九二共識和臺灣民意、選舉、青年逐漸脫節,加上民進黨操作九二共識等於統一、等於一國兩制,形成「九二共識等於敗票」的自我認知。

當國民黨不敢談九二共識,賴清德又建構出一套基於兩國論的民進黨版「中華民國論述」,藍營兩岸論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找不到出路。一方面,重返中央執政是藍營研擬一切政策論述的「硬道理」,兩岸論述若不能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無法接地氣、令人民感動,無法擺脫「被抹紅」、「拿香跟拜」的被動姿態,再多華麗的辭藻也是枉然;另一方面,兩岸論述既要號召臺灣民衆,也要有效與大陸溝通,如何能說服對岸認同「消滅中華民國等於變相支持臺獨」,令中華民國、中華民族之間維持善意連結,至今仍未見解方。

跨黨派影響力 溝通兩岸

王金平提及的「兩岸之道,唯和與合」,應可視作持續探索兩岸新論述的正確方向。這句話的出處,是2005年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逝世時,大陸前海協會長汪道涵致唁電的內容,遺憾的是汪道涵也在同年駕鶴仙去,八字箴言成爲汪道涵的遺願,辜汪二老求同存異的智慧也就此成爲絕響。同樣,「兩岸和合」也是星雲大師的重要理念,超越政治分歧、歷史恩怨、迴歸人性,在兩岸民間具有廣泛認同。

「和」與「合」是不可割裂的統一體,有「合」纔有「和」。如果兩岸和平淪爲口號,就會不斷貶值,有人把和平歪曲爲妥協乃至投降,還有人假和平之名、行備戰之實,喊着捍衛和平,卻離戰爭愈來愈近。至於「合」,完全可以各自理解、各自表述,既可以理解爲兩岸政治上的統合,又可以理解爲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還可以理解爲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即便是最低限度,也可以理解爲兩岸基於共同利益的合作。

因此,無論是統合、融合、契合還是合作,紅藍綠白都能在「合」上找到共同話語,也就可以透過對兩岸之「合」的共同體認,達致兩岸和平共榮。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擁抱中華民國,多次表示願與對岸合作,但民共之間毫無互信,大陸強硬反獨,民進黨則繼續抗中,國民黨還在迷失方向,兩岸仍在敵意螺旋愈陷愈深,一步步在夢遊中走向戰爭。王金平在立法院長任內確對兩岸和平交流襄助良多,但終究不是推動兩岸關係轉折的主角,如今若能發揮跨黨派影響力,藉由新智庫成立、汲取前人智慧,凝聚「兩岸中華,唯和與合」的共識,團結臺灣、溝通兩岸,定能獲得更高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