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疫情下調漲基本工資的智慧

中時社論

基本工資是否調漲,即將在10月8日審議。就民進黨及蘇內閣相關官員談話看來,今年將會有較大的調幅。的確,今年經濟成長亮麗,調漲基本工資讓勞工分享成長果實,合情合理,各界也會樂觀其成。然而,對於調漲幅度的大小,還是要保持審慎,避免被看似不錯的經濟成長率衝昏了頭,調漲過度導致失業率攀高,反而傷害勞工福祉。

政府幹預市場誰贏了

必須將經濟成長的果實,公平分配給參與生產的各方,避免被資本家獨攬或豪奪、惡化所得分配造成社會問題,已是公認的「普世價值」。然而,如何讓成長的果實「公平」分配,卻是一個長久以來的難題。經常看到的狀況,是在所得分配惡化之後,就會有較積極的作法謀求改善,但經常又會矯枉過正、傷害企業致失業率攀升,結果又反過來控制過度的市場干預,要掌握「合理」或「適當」的工資漲幅,的確相當不易。

臺灣的低薪,尤其是年輕人初入就業市場的薪資「太低」,一直飽受年輕人抱怨和各界批評。媒體過去也經常分析報導,並以「X年薪資不漲」形容這種現象─雖然忽略勞工各種福利的增加,而只看薪資本身,也不盡周全。無論如何,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勞動份額」長期以來是在下降,故各界都希望勞工薪資能儘速提升,讓年輕人舒緩生活壓力,也企盼能紓解年輕人不生育子女帶來的少子化國安危機。蔡總統2017年底和媒體茶敘時,曾表示最低工資3萬元是她的「夢想數字」。勞動部當然積極配合總統的善念,努力促成基本工資年年調升,也期望幅度越大越好。

然而,工資高低是勞動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形成的結果。政府藉最低工資干預市場,雖然政治上可以贏得照顧勞工的掌聲,但若訂得過高、超過市場的均衡水準,就會造成競爭力弱的企業只好裁員求生或退出市場。南韓文在寅總統2017年上任後連續3年調高最低時薪,每年都超過10%,原意是想讓勞工增加的收入帶來較多消費和經濟激勵,可避免失業增加,但還是不敵基本經濟原理,就業人口直接下降超過了10萬人。

美國又是另一個極端,聯邦最低工資在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提高爲時薪7.25美元后,至今並沒有調升;許多州自行提高至15美元,其實還是僅能餬口,拜登政府的規畫也是到2025年纔會調漲至15美元。這兩國對基本工資調整的差異性作法,顯示即使都在市場經濟制度下,也沒有標準的調整模式,各國都該視其經濟狀況,有智慧地找出企業能夠承受的最大程度,來追求勞工薪資的保障。

壓垮服務業的稻草

當然,臺灣今年在新冠疫情中的經濟表現奇佳,主計總處8月才調升6月的成長率預測達0.42%,來到5.88%創11年新高,的確是可喜可賀。然而,臺灣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出口和投資,而出口和投資的增加,又集中在極少數產業。但在幾波疫情干擾、營業管制嚴格、國際人員往來幾乎斷絕下,國內消費預測只會增加1.36%,而這纔是攸關一般服務業榮枯的更重要指標。

和旅遊息息相關的住宿、餐飲、個人服務等行業,一片愁雲慘霧,一些米其林星級餐廳和口碑甚佳的特色老店也難逃關門厄運;更多服務企業都在靠政府的紓困措施苟延殘喘,隨時有滅頂危機。若只看到經濟成長率創11年新高,就迫不及待要大幅提高基本工資,朝蔡總統的「夢想」邁進,甚至奢望看能否在她卸任前「達標」,也許對一般製造業者不構成威脅,但極可能成爲壓垮衆多服務業者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可不審慎從事。

另外,今年8月起育兒津貼和育嬰補助各提高1000元,明年8月再各加碼1500元。若是一位適用時薪制、月入4萬元的年輕人,生養2個小孩也適用這兩項補貼的話,其實等同其適用期間薪資先調升5%,再進一步調高7%左右。也就是說,政府(或社會)也在用另一種途徑,提高勞工的生活水準。因此,是有空間讓照顧勞工的作法,不必拘泥於基本工資的調幅;也許在疫情平息之後再做較大幅度的調整,反而對勞工整體更好。

要求和不尋常的高經濟成長率相當的基本工資調幅,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在目前的臺灣,並不缺乏政治正確,而是智慧的決策。